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區域發展邁向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新階段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06日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6日電

    開欄的話: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的重要任務。當前我國的區域協調發展正在抓緊貫徹落實“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要求,一個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本社今起以區域協調發展為專題,連續一週開展系列報道。

    邁向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新階段(區域協調篇)

    新華社記者劉錚

    “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

    “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形成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從深圳特區拉動珠三角崛起,到浦東開發帶動長三角經濟增長,從西部大開發,到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中國區域發展正在一步步實現從“單極突進”到“多輪驅動”的轉變。

    中央文件首次完整表達四大區域發展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加快發展,有力推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而到了全國基本實現小康之時,則要拿出更大的力量幫助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這就是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

    新世紀,中國共産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進一步深化。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把堅持以人為本和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統籌區域發展是“五個統籌”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決策;2003年,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正式提上議事日程。

    在國家政策指引下,近年來我國東、中、西協調發展的成績明顯,但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依然存在。最新統計顯示,西部、中部和東北地區的人均GDP只相當於東部的38%、45%和71%。

    “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十一五’規劃《建議》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佈局。這是在中央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四大區域的發展方向和戰略定位進行了完整的表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規劃司司長楊偉民表示。

    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快科技教育發展和人才開發,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産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東北地區要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振興裝備製造業,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在改革開放中實現振興。

    中部地區要抓好糧食主産區建設,發展有比較優勢的能源和製造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現代市場體系,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産業發展優勢中崛起。

    東部地區要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實現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劃定不同功能區

    “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十一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

    功能區是“十一五”規劃《建議》在區域發展方面提出的一個新的構想。一些地區由於多年的開發,土地、水、能源等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加劇,在這些地區就應當更加注重優化産業結構,而不是總量的擴張;在需要加快發展的中西部地區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在具備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地方,要重點開發;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特別是在大江大河源頭、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等地區,則要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

    這樣的構想已經開始在一些地方實行。例如,北京已經把密雲和延慶劃為生態涵養區,不再考核GDP指標。根據不同區域的承載能力進行功能定位,實行不同的政策,這樣才能客觀評價一個區域的發展,楊偉民指出。

    區域協調發展,並不是讓四大區域的每片國土到處都是高樓大廈、煙囪林立。在今後的國土上,有些區域將是永久的生態區,這些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責是保護環境。“十一五”規劃《建議》中的功能區構想,提出了不同條件地區發展的方向和要求,將在明年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得到具體的體現。

    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

    “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産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東部地區發展是支持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要在率先發展中帶動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

    西部開發實施以來,從2000年到2004年,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轉移支付和專項補助資金累計近萬億元,西部地區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退耕還林1.18億畝,生態建設顯著加強。在國家稅收、社保、國企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和重大項目的支持下,振興東北開局良好,在全國實際利用外資增幅略有下滑的情況下,東北地區實際利用外資大幅增長。

    “十一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形成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互動機制,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這種互動機制首先是市場機制,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促進生産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引導産業合理有序轉移。

    健全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

    健全互助機制,發達地區要採取對口支援、社會捐助等方式幫扶欠發達地區。

    健全扶持機制,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十一五”期間將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的開發開放,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與珠三角、長三角相比,環渤海地區缺乏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平臺,無論在開放的規模、水平和經濟總量上,都有明顯差距。天津濱海新區的開放開發,將帶動環渤海地區乃至整個北方地區的對外開放。

    新形勢下的區域協調發展,對政府而言,不再是簡單地上項目、給資金,更重要的是搞好總體設計,提供好公共服務,完善好發展環境。既靠市場,又發揮制度優勢,是市場體制和政府作用的統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