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0日電(記者常志鵬) 我國煤炭行業既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又有諸多發展瓶頸。這些積極因素和不利因素的作用,使煤炭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有喜有憂。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第一副會長濮洪九日前分析説,我國是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為煤炭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
我國政府制定的《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以煤炭為主體”的發展戰略。今年6月頒布的《國務院關於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對煤炭工業發展提出了新的發展思路;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煤炭關鍵性技術研究取得新成果,為煤炭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大型煤炭基地建設促進了企業聯合重組,實現了集約化生産,培育了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大型煤炭企業和企業集團提高了煤炭産業集中度,促進煤炭工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煤炭工業的管理創新,為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煤炭組織結構和市場秩序奠定了基礎。
有關統計顯示,近幾年來我國煤炭産量增長迅速。煤炭産量由2000年的近10億噸增長到2005年的20億噸以上,平均每年增長2億多噸,年均增長16%。2000年至2004年世界煤炭總産量由45.13億噸增長到55.08億噸,凈增9.95億噸,而同期我國煤炭總産量凈增9.58億噸,幾乎接近世界煤炭産量的凈增總量。初步預測,2006年全國煤炭需求21.5億噸,比上年增長1.5億噸。
但是,我國煤炭工業在快速增長面前,所面臨的發展中的問題令人擔憂——
比如煤炭安全供應保障能力低,超能力生産現象嚴重。一些煤礦不顧礦井設計能力,盲目擴能改造。目前全國具備安全生産能力的礦井産量只有12億噸,僅佔2004年煤炭産量的61.35%;其中,有4億噸生産能力需要進行安全系統改造配套,1.5億噸能力安全狀況不達標;2億噸能力不具備基本安全生産條件,需要關閉。盲目超産使礦井安全系數大大降低。
比如受運輸瓶頸制約,結構性矛盾突出。我國跨省區煤炭調運量約佔煤炭消耗總量的1/3,煤炭運輸佔鐵路貨運能力的45%以上。近兩年,鐵路請車滿足率僅達35%。晉東南煤炭外運能力十分緊張;直達華東、中南地區的煤炭運力比較困難。未來十幾年,我國煤炭産量將進一步向晉、陜、蒙地區集中,煤炭運輸能力緊張將進一步顯現。
比如資源管理滯後,精查儲量不足。煤炭資源勘查滯後,據測算,到2020年,煤炭精查儲量缺口1250億噸,詳查儲量缺口2100億噸,普查儲量缺口6600億噸,需要投資400億元以上。資源管理滯後,資源供應緊張局面加劇。
比如行業總體生産力水平低。全國煤礦平均採煤機械化程度僅為42%,煤礦安全欠賬500多億元,主要技術裝備陳舊,與發達國家相比性能指標落後10至15年左右。
要解決這些問題,並非能一蹴而就。但應該看到的是,目前行業發展正在走上一個良性起點:
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效果的發揮,煤炭的供應和需求逐步平衡。今年煤炭生産保持了穩定增長的勢頭,沒有出現明顯的煤炭資源緊張情況。價格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目前已經止落回穩,呈現小幅震蕩狀態。明年的煤炭生産和需求都將保持適度增長。
近期,國務院整頓煤炭開採秩序。有關部門也公佈了8648個停産整頓礦井名單。下一步,對於煤炭行業來説有兩件大事要抓:
一是大力推進煤炭訂貨改革。在煤炭訂貨改革中,要堅持煤炭供需雙方直接見面,自主訂貨,協商定價的原則。煤炭價格通過市場供求關係確定。其中抓好電煤訂貨應是重中之重。
二是積極促進煤炭交易市場的建設。逐步建立並完善公開的煤炭交易市場,規範企業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