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復興絲綢之路旅遊尚有障礙 沿線國家應加強合作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西安11月11日電(記者馮國 李建敏 戴盈)橫貫歐亞大陸、綿延數千公里的古絲綢之路舉世聞名。在現代化浪潮的激蕩下,以往為探險者、商人們所熱衷的通道上漸漸走來了眾多愛好旅遊探險的揹包客。但是,受交通、經濟發展不平衡等條件限制,絲綢之路距普通人實現全線旅遊的願望尚有許多障礙。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橫貫中國和中亞,直達西亞與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數千年來,遊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從事各種活動。它不僅僅是一條東西方之間的商貿道路,而且是涵蓋歐亞大陸的文化、經濟、外交和社會的交流網絡。

    在西安舉行的首屆歐亞經濟論壇上,西安市社會科學院發佈了關於絲綢之路旅遊的調查報告,稱連接40多個國家、100多個城市的絲綢之路旅遊正在受到諸多問題的困擾,譬如: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旅遊業開發程度與服務能力不同,加上整個絲綢之路線路長、地域廣,難以構建良好的基礎設施,由此産生了如何保證沿線提供質量高、安全性高、便利性高的旅遊服務這樣一個基礎性問題。

    同時,報告稱,絲綢之路上的某些地區仍存在著不穩定因素,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三股勢力”的存在會對某些地區形成不安全的隱患。

    陜西師範大學旅遊與環境學院馬耀峰教授指出,在絲綢之路旅遊過程中,繁複的國際旅遊通關程序、人為的非物理國界壁壘造成的通關速度慢、效率低、遊客不滿,嚴重阻礙了國際絲綢之路的旅遊發展。

    雖然如此,世界旅遊組織代表瓦爾瑪仍認為,亞太地區旅遊增長迅速,其中絲綢之路具有非常明顯的市場優勢與潛力。“各國如能聯合起來,在利用現有産品的同時,積極開拓新的旅遊産品,假以時日,絲綢之路的獨特魅力將會持續展示在遊人眼前。”他説。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數據,整個亞太地區2004年比2003年的旅客增長了10.7%,而且旅遊産業多年保持著7%的增長速度,相當於一天有11億美元的旅遊收入。世界旅遊組織預測,中國在2020年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遊國,來自境外的年旅遊者將達1.37億人次,國內出境旅遊的超過1億人次。

    國際性和區域性組織也正在幫助解決絲綢之路旅遊的“瓶頸”問題。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旅遊與交通司司長巴瑞·凱波説:“聯合國在1999年就批准了在亞太地區發展可持續旅遊的計劃,1997年開始建設亞太旅遊教育的培訓機構,尤其是‘亞洲高速公路網’協議的簽訂,可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各國聯合開發旅遊資源、改善通關條件、開展汽車文化旅遊等。”

    哈薩克斯坦外交部副部長沙基羅夫則強調上海合作組織的作用。他説:“在上海合作組織背景下,復興絲綢之路將促進各國的共同發展,維護各民族文化的獨立與溝通,減少衝突的可能性,促進包括旅遊業在內的經濟合作與發展。”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過去十幾年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旅遊大國,未來幾年中國旅遊業將進入可持續的快速發展階段。同時,中亞各國的社會經濟也進入了快車道,這必將促進絲綢之路旅遊的發展。

    馬耀峰認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應建立反恐應急機制,加強反恐工作,以保障遊客的安全;各國要努力消除絲綢之路旅遊的物理障礙,尤其是交通障礙,積極開發空中航線、鐵路交通和公路交通;各國應盡力消除旅遊合作的非物理障礙,建立便捷、快速、高效的旅遊通關制度。

    “國際絲綢之路旅遊合作是一項複雜的、巨大的系統工程,各國還應按照世界遺産的要求,儘快制定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強的、科學的合作開發總體規劃。”他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