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河北秦皇島職業教育“以變應需”破解就業難問題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16日   來源:光明日報

    “我們這裡還需要一批幼教專業的畢業生,求您再給預訂一下。”“我是北京人,我孩子想到秦皇島上職校,請您幫助介紹一下。”像這樣,用人單位招工、家長為孩子上職校的“求”人電話,河北省秦皇島市教育局負責職業教育的楊艷華科長每天都接到很多。

  全國許多地方職業教育嚴重滑坡,秦皇島何以成為職業教育的香餑餑?

  近年來,秦皇島市職業教育轉變辦學理念,主動適應市場需求,抓住就業“龍頭”,以變應需,通過訂單培養、校企聯辦、校校聯合等模式,使職業教育迅速發展,訂單及定向培養率達94%以上,職教畢業生供不應求,就業率達90%以上,其中訂單履約率接近100%。

讓市場做主

  口頭是虛,白紙黑字是實:

  山海關船廠與盧龍職教中心簽訂了每年150人的訂單;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與青龍職教中心簽訂上百人的訂單;北京外航服務公司與秦皇島外國語職業學院合作辦學,近百名學生畢業後直接就業……

  連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都比較困難,秦皇島職教生就業何以如此走紅?秦皇島山海關職教中心校長夏連海一語道破:“用人單位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就量身打造什麼樣的人才。”今年7月,他們與國內幾家高等院校同時來到海爾集團,然而海爾對山海關職教中心情有獨鍾,一次性簽署了200人的訂單。原因是那些院校為海爾推介“成品”畢業生,山海關職教中心卻與集團商定雙方共同培養的“訂單生”。集團人事主管解釋説:“我們企業與學校一起參與招生、面試,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和教學內容的設置,把海爾的企業制度、文化融入教學,並把海爾作為實訓基地,學生從上學第一天起,腦子裏就‘奔騰著海爾的血’”。

  其實,2002年以前,秦皇島市職業教育也經歷了“畢業生送不出去,新生招不進來”的尷尬。由於生源滿足不了招生計劃,大量的職教資源被閒置,不少學校改辦起了綜合高中。

  為打破職業教育困局,秦皇島市職教人轉變辦學理念,主動出擊市場,努力尋找職教與市場的“焊接點”,他們到寧波、深圳等沿海發達地區進行調研,及時了解市場用工信息。各職業院校以變應需,抓住與企業合作機遇,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山海關職教中心瞄準投資上億元的金海糧油集團,面向企業定向培養100多人;市中專學校與首鋼板材合作,開設了數控專業;青龍等各縣職教中心也紛紛根據市場需求開設物流管理、家政服務、電子信息等專業。3年來,全市職業院校調整或新增專業20多個。

在“改”字上出真招

  為適應人才市場需求,秦皇島市職業教育在招生制度、管理機制、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強化技能訓練,增加基礎性、複合性的教育教學內容。

  在管理上,突破正規學歷教育制度,由過去的剛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轉變。各院校根據市場人才急需狀況,制定長短並行的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同時,對合格畢業生實行畢業證、技能證和就業證相統一的“三證”管理;在教學中,各校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請企業、專家對設置專業進行論證後,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以國際技術質量認定的形式,把實習實訓技能、工作態度貫穿教學全過程。

  目前,秦皇島市職業教育步入“招生—培養—就業”一條龍良性發展新路。訂單招生、定向培養的辦學模式已由中等職業學校向高等職業學院延伸,學生就業渠道由本地企業向國內外知名企業拓展。全市中高等職業院校與國內100余家企業合作,職教生遍佈全國,形成“品牌效應”。韓國、新西蘭等國家的一些知名企業也與青龍縣職教中心、市衛生中等專業學校聯合辦學,每年向國外輸出技術人員150多人,兩校被河北省商務部門授予“外派勞務培訓和輸出基地”。

政府支持是不竭的動力

  抓好職業教育就是促進經濟發展。基於這種認識,秦皇島市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作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三農”問題、提高勞動者素質和促進再就業的重大舉措。他們在全省率先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優化職業教育佈局,先後對原市財經中等專業學校、經濟管理幹部學校等6所中等專業學校進行整合,組建了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秦皇島市中等專業學校等高標準、規模化職業院校,南戴河外國語師範學校也升格為秦皇島外國語職業學院。

  3年來,市、縣兩級政府通過採取撥款、借貸、政策扶持、吸納社會資金等措施,不斷增加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投資近4億元用於中、高等職業學校擴建和圖書、儀器設備的充實完善。從2003年開始,市政府每年從城市教育費附加中按照20%的比例,安排職業教育經費500萬元;從2004年起,市政府連續3年每年拿出400萬元,作為農村職業教育專項補助款,縣級政府也設立配套資金。據了解,僅今年,秦皇島市政府就投入1300多萬元用於發展職業教育。

  如今,秦皇島市有越來越多的初高中畢業生走進了職業院校的大門,甚至出現大學生到職教“回爐”現象,在校生由過去不足2.8萬人,發展到現在的4萬多人,人均職教生居河北第一,每年向社會輸送近萬名優秀人才。(耿建擴谷雲華 傅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