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廣州進行行政區劃調整 老城區合併新設東南兩區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26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調整後的廣州區劃示意圖

廣州市區一角

  11月初,自稱“廣州通”的馬來西亞客商黃先生又一次來到廣州,這次他發現過去非常熟悉的東山區和芳村區似乎找不著了。一打聽才知道,廣州市進行了50年來最大的行政區劃調整:東山區和芳村區分別併入了越秀區和荔灣區;以廣州開發區和南沙開發區為依託,蘿崗區和南沙區橫空出世———

  廣州經濟總量雄踞全國城市第三,經濟、社會發展處於大的轉型期,諸多“瓶頸”正在突破,此次區劃調整具有多重意義,頗受各方關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副教授關智生認為,此次調整實際是一次城市結構的調整和功能升級之舉。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林樹森表示,實際上就是要謀求城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謀求各單元協調發展、科學發展、快速發展、率先發展,進而實現廣州繁榮和諧。

  ■老城區合併衝破“螺螄殼”

  記者在原東山區與幾位公務員和老街坊攀談,儘管對退出歷史舞臺的“東山”表現出無限眷念,但談到合併,他們都認為早就該“痛下決心”了———廣州老城區面積太小發展受限,與面積廣大的新區相比,客觀上已經造成了不平衡。

  資料顯示,2000年廣州番禺、花都撤市改區,廣州市區面積一下擴大到3718.5平方公里。但幾個老城區中,越秀8.9平方公里,荔灣11.8平方公里,東山17.2平方公里,三區加起來只佔總面積的1%,但常住人口約156萬,佔到總數的27%。一方面是老城區管轄面積過小,“螺螄殼裏做道場”,加之資源分散、産業雷同、效益難以發揮,制約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嚴重影響了廣州城市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新城區由於各種原因也出現了“攤子太大管不過來”的局面。

  如今,産業結構相似的東山區和越秀區合併後,新越秀區總面積增加到32.82平方公里,GDP超過700億元,儼然成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商貿旅遊強區;商貿旅遊基礎雄厚但缺乏發展空間的荔灣區與地廣人稀卻又處於廣佛都市圈核心地帶的芳村區合併後,面積達到62.40平方公里,特色産業互補,對周邊的輻射力明顯增強。

  ■兩大“引擎”托起未來廣州

  廣州無疑是珠三角甚至泛珠三角的龍頭,用廣州市市長張廣寧的話概括,這個龍頭今後能否高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個點:東部的廣州開發區和南部的南沙開發區。

  廣州開發區經過20年建設,在此投資設廠的世界500強已接近100家,各項經濟指標在同類國家級開發區中名列前茅;地處珠江三角洲和亞太城市群幾何中心的南沙開發區,一開始就擔負起“再造一個廣州”的重任。隨著4個超5萬噸級碼頭投入使用,一大批汽車、石化、鋼鐵、造船、港口物流巨型企業進駐,南沙正成為臨港大工業基地。

  廣州這兩個開發區強勁的發展勢頭表明,它們將成為托起未來廣州的兩大“引擎”。但開發區畢竟只承擔經濟功能,兩個開發區的管委會或指揮部僅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不具備完全的政府管理職能;而沒有作為一級行政區劃的完整職權,對當地難以實施全面有效的管理,特別是在民生、治安方面。依託開發區成立行政區勢在必行。

  為此,新設的蘿崗區便以廣州開發區為依託,併入原黃埔、白雲、增城部分街鎮村,總面積389.06平方公里;南沙區轄南沙開發區併入原番禺東南部的黃閣鎮、萬頃沙鎮、橫瀝鎮等,總面積544.12平方公里。這一東一南兩個巨型“引擎”,將廣州城市發展空間向東向南各延伸數十公里。尤其是南沙區按瀕海城區規劃,人口將達100萬,它使廣州從目前名義上的“瀕海城市”轉變成為名副其實的“海濱城市”。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袁奇峰表示,廣州本次區劃調整以後,城市佈局將更契合“南拓”、“東進”戰略,蘿崗區與南沙區將是廣州實現城市結構和功能升級的重要依託,他們將不僅帶動幾個老城區的發展,對整個珠三角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也將大大增強。

  ■街鎮合併建設高標準“衛星城”

  在調整城區規劃的同時,廣州另一個影響同樣深遠的舉措也在穩步推進。早在去年,廣州即大力推進街鎮合併,白雲區原9鎮合併為4鎮,增城原16個鎮街撤併為6鎮3街,從化15鎮街併為5鎮3街,花都、番禺也同樣實施了大力度的撤並。廣州市計劃將63個鎮合併為十幾個鎮,每個鎮按“衛星城”高標準進行統籌規劃。

  “衛星城”的建設既是廣州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思路,也是廣州進行區劃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白雲區區長歐陽知説,該區面積1029平方公里,全市300多個“城中村”一半以上在白雲區,區域調整之後,太和等4個中心鎮將建成廣州的衛星城,規模控制在20萬人口、20平方公里左右,每個中心鎮將規劃産業方向,並陸續建立完備的市政基礎設施,鼓勵農民進入衛星城發展創業,加快區內城市化進程,實現各區域間和諧發展。

  張廣寧市長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待環繞廣州的10多個衛星城建成後,它們近300萬人口的容量和各具特色的發展態勢將極大地優化廣州的空間結構。(記者 李剛 羅艾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