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蘭州11月26日電(記者朱國亮)近期出版的《甘肅白水江大熊貓》一書分析大熊貓死亡的原因説,蛔蟲病是食源短缺以外白水江保護區內大熊貓死亡的另一主要原因。
大熊貓原是一種古老的食肉動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步過渡為以竹類為主的雜食獸。由於其消化道構造簡單,消化吸收能力差,食量大,加上主食竹週期性開花死亡,食源短缺成為大熊貓死亡的主要原因。然而,新的研究表明,蛔蟲病也是大熊貓生存的另一重要威脅。
《甘肅白水江大熊貓》一書介紹,白水江保護區管理部門搶救的大熊貓中,蛔蟲感染率為100%,其中重度感染者醫治無效死亡率達到30.8%。大熊貓蛔蟲病的病因是西氏蛔蟲,又稱熊貓蛔蟲,是大熊貓的專性寄生蟲,通常寄生於小腸,也可鑽進與腸壁相通的管道如膽道、胰管等,幼蟲移引期還可進入肝肺、食道等器官,嚴重感染的大熊貓發生嘔吐時,可從口中吐出蟲體。
蛔蟲病對大熊貓危害極大。輕度感染者,僅表現為消瘦、貧血;中度感染者,則表現為極度消瘦、衰弱,個別發生衰竭死亡現象;而重度感染者,體內蟲體數量達到300條以上,不僅會出現極度消瘦、衰弱、死亡等現象,還會併發腸梗阻、穿孔、胰腺炎等附症。
《甘肅白水江大熊貓》一書還介紹,野外大熊貓的生活範圍相對穩定,選擇一片竹林後,邊吃邊拉。這一習性使得大熊貓很容易感染蛔蟲病。此外,舔吮手指、咬毛等習慣,也會讓大熊貓感染蛔蟲病。
《甘肅白水江大熊貓》一書是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大熊貓保護與研究人員在27年的研究基礎上撰寫的。這個保護區建立於1978年,面積約22萬公頃,區內生活著100多只大熊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