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廣東南澳嚴堵污染項目發展生態産業帶來長遠效益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01日   來源:人民日報

    踏上廣東省惟一的海島縣———南澳縣的土地,看到的是藍天碧水、果園林海,聽到的是啾啾鳥鳴,呼吸到的是清新空氣。這個面積110余平方公里的海島森林覆蓋率為72.8%,綠化率高達95.3%。多年的生態保護和建設為南澳帶來了新的“財富”:去年,南澳成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國家4A級旅遊區。

  海島拒絕污染項目

  南澳陸地資源不足,人口容量小,發展空間有一定的限度。在確立發展思路中,全縣響亮提出:“吃生態飯,造子孫福”。

  去年5月,一個工業硫酸建設項目被拒絕了。就在去年,多個想利用龍須菜提取瓊脂的加工項目,都被婉拒。南澳縣招商中心主任柯漢雄説,經濟基礎薄弱的南澳,很需要項目落戶,但絕不是“來者不拒”。南澳地方生態保護和建設標準比國家標準更嚴格,並且把好“進口關”,對不利於生態保護的經濟項目,不管效益多高,一律拒絕上島,縣環保局局長柯木松介紹説。

  項目上島的“門檻”提高了,短期經濟利益會受到一些損失,但綠水青山正在成為南澳的“聚寶盆”。以旅遊業為例,去年旅遊總收入1.7億元,旅遊增加值佔全縣生産總值的9%。

  生態農業形成規模

  南澳生態養殖業已頗具規模,建成全國最大的縣級太平洋牡蠣養殖基地、廣東最大的藻類養殖基地。目前,全縣海水養殖面積達4萬多畝,養殖品種近百種。其中,白沙灣太平洋牡蠣和竹棲灣華貴節孔扇貝兩個養殖基地通過廣東省無公害海水養殖産地認定。

  上世紀80年代,南澳剛開始發展海産品養殖業時曾使海洋水體富營養化,造成局部赤潮發生。近年來,南澳堅持控制養殖密度,探索魚、貝、藻類混養,走出了一條生態養殖之路,形成良性循環。自1997年以來,南澳海域再沒有發生赤潮。

  建設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是南澳發展生態農業的另一特色。目前,全縣茶果種植面積2.3萬畝,後宅蔬菜、雲澳金薯等8個無公害農業生産基地通過農業部認證。

  建設亞洲最大海島風電場

  南澳位於台灣海峽喇叭口西南端,素有“風縣”之稱,這裡年平均風速每秒8.44米,為南澳發展風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南澳從1988年就開始風電場建設,截至目前總投資5億多元,共裝機132台,總裝機容量54.33兆瓦,一年可發電1.4億千瓦時,相比火力發電可節約5600噸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00多噸。

  隨著風電發展漸入佳境,南澳成為亞洲最大的海島風電場。今年1至10月,南澳風電項目共創産值4944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産值的20%;創稅收362萬元,佔稅收總收入的27%。

  記者感言

  2001年,南澳被列為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當初,一些幹部群眾還心存疑慮和模糊認識:是不是經濟發展不行了,才來搞“生態島”建設?經過幾年努力,南澳成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4A級旅遊區,經濟社會均有長足發展。事實證明,生態保護和建設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態效益,也能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更能帶來長遠效益。

  如今,在南澳採訪,無論是黨政領導,還是漁民農民,都表達了這樣的共同心聲:建設“生態島”,符合南澳實際,應該堅持走下去。有了這樣的共識,南澳的“生態島”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侯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