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糧食生産得到恢復性發展 面積産量持續增長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10日   來源:農業部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繼去年中央以“一號文件”形式發佈了扶持“三農”的政策後,今年中央又以“一號文件”形式推出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一系列政策。在政策的東風下,我國糧食生産得以走出5年徘徊局面,連續兩年得到恢復性發展,面積、産量持續增長。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糧食産量可望在去年的基礎上繼續增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收穫的不僅是産量,更是找到了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規律性,而“穩定糧食面積”觀念的浮出水面,成為我們今年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收穫。

    上世紀90年代後期,我國具備了1萬億斤的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然而從1999年到2003年5年間,全國耕地面積減少1億畝, 糧食生産能力損失500億斤。到2003年,我國經濟運行矛盾凸顯。部分行業和地區投資增長過快,土地、資金大量轉向非農産業,2003年糧食播種面積下降到建國以來的最低水平,産量下降到14年來的最低點。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成為重大課題。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把加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産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今年提出要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行動。農業部制定了2004—2006連續3年恢復增産900億斤的計劃,結果,2004年的糧食總産量9390億斤,比上年增産776億斤,成為建國以來糧食增産最多的一年,今年又繼續恢復性增長。這些成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基本農田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全面開展。溫家寶總理指出:“保護耕地,就是保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對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提出了“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降低”的總要求。在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大檢查的基礎上,七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基本農田保護有關工作的意見》,做出具體規定。目前,我國基本農田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已經全面開展,全國縣鄉村戶共簽訂責任書1.53億份。同時,基本農田建設的投入制度、保護機制、監管機制正在建立。

    其次,政策效應使農民種糧積極性顯著提高。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一個重要措施是進一步加大“兩減免、三補貼”政策實施力度。其中,良種推廣補貼資金從2002年的1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38億元,使17個省區的5060萬農戶收益,覆蓋到3.4億畝的小麥、玉米、水稻、大豆四大作物。最重要的收穫則是“一補多效”:面積上來了,單産提高了,效益增加了,良種普及了,産業帶形成了。“兩減免、三補貼”政策通過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了糧食面積,引導了結構調整。儘管種乙醇汽油原料、造紙木漿原料也掙錢,但農民説,踏實莫如糧。

    第三,市場調控穩定了農産品價格。黑龍江省望奎縣的一位村支書説,通過期貨賣糧並不是圖價高而是圖價穩。價格起伏,面積難穩。怎樣穩定價格?各地通過實施農村市場信息服務行動計劃,為農民提供最直接的價格信息服務。與此同時,農産品加工營銷隊伍建設,農産品批發市場建設,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今年都有大的推進。但2003年前的“投資過熱”帶來部分産業産能過剩,使我國大綜糧棉油産品市場依然變幻莫測,油脂、棉紡、乳業大量進口原料打壓了國內原料和産品市場價格。這一局面通過各種調控手段目前已現轉機。

    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將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今年是“十五”最後一年,總結經驗和成績,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需要立足科學發展觀,堅持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相結合的指導方針。而加強宏觀調控,既是今年的經驗,更是今後的方向。

 
 
 相關鏈結
· 黑龍江省糧食總産達360億公斤 創歷史最高記錄
· 我國每年病蟲害損失糧食4000萬噸 佔總産量8.8%
· 我國糧食供求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