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太原12月10日電 (記者安洋)山西省6年來堅持不懈地實施農村飲水解困工程,截至今年10月底,已完成投資22.38億元,其中省級以上補助10.85億元,建成農村飲水工程15295處,解決了19597個自然村633萬人、74.55萬頭大牲畜的飲水難問題。目前,山西提出要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農民的飲水質量,力爭到“十一五”末使全省1092.13萬農民的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山溝溝泉水一點點流,提起那挑水心裏發愁,十里路上吃水貴如油……”一曲呂梁民謠唱出了數百萬山西農民吃水難的窘境。山西十年九旱,加上採煤漏水、水質污染等原因,是全國農村飲水最困難的省份之一。2000年初的摸底調查表明,全省缺水人口仍有近600萬,大多是地處偏僻的村落。50多萬農村勞動力長期奔波于拉水運水。
針對這一事關民生的重大問題,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集中財力、精力、人力,堅持不懈地把事關農民生存的事情辦好。”2000年,山西省首先從貧困縣入手,啟動了“農村飲水解困”第一期工程。省、市(地)、縣組織了80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認真勘探,科學規劃,精選了一大批專業施工隊伍競標承包。
山西省因地制宜,對水源有保證、人口相對集中、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實施大中型工程供水;對居住分散、人口較少、交通不便的山莊窩鋪,用分片建池、旱井蓄水等辦法解決。左權縣石玉峧村,30年間曾打下151眼井,都因水源枯竭成為枯井。專業技術人員在這裡採用機械輻射打井法打出了“扳倒井”,將分散在四週石縫中的小溪水集中在一個水源,使“老井”村不僅有了飲用水,常年乾渴的耕地也成了水澆地。到2002年底,山西省310多萬嚴重缺水農民的飲水問題率先得到解決。去年至今,山西省又實施完成了第二期農村飲水工程,不僅使323萬農民告別水荒,還使一些高氟水、苦鹹水地區的水質得到了徹底改造。
為了讓農民能夠喝得起水、用得起水,山西省對農民的生活用水只收取低微的成本水價,困難戶減半或全免。山西省農村還涌現出2685個農民用水協會,直接參與核定水價,使農民真正成為水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