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防汛減災直接經濟效益3.4萬億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28日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成都12月28日電(記者楊三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防洪減災經濟效益顯著,全國七大江河以及太湖流域防洪減災的直接經濟效益達3.4萬億元,是同期防洪投入資金的10倍以上。這是記者從國家防總在此間召開的相關會議上了解到的。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説,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依靠興建的防汛抗旱體系,戰勝了發生的歷次大洪水,確保了大江大河、大中城市、重要交通鐵路幹線的安全,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

  據分析,按照2000年不變價格估算,1949年至2005年全國七大江河以及太湖流域防洪減災的直接經濟效益達3.4萬億元。新中國成立以來,曾經三年兩決口的黃河中下游安瀾56年,直接經濟效益在3600億元以上。20世紀90年代我國相繼出現了幾個大水年,其中1991年太湖流域大水防洪減災效益90多億元,1996年全國防洪減災效益達4800億元,1998年7200億元,2003年淮河防洪效益104億元。

    鄂竟平説,隨著對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洪標準的提高,江河決堤、洪水氾濫、肆意成災的局面得到扭轉,主要江河中下游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産基地,防洪減災效益顯著。1931年大洪水時,長江幹堤決口300多處,長江中下游幾乎全部受淹,淹沒面積380萬公頃。1998年洪水,長江幹堤只有九江大堤一處決口,而且幾天之內堵口成功,淹沒總面積32.1萬公頃,且多為洲灘民垸,不到1931年淹沒面積的10%。當年長江流域農業生産仍然獲得了較好收成。

    據統計分析,1949年至2005年,我國七大江河及太湖流域防洪減淹耕地1.53億公頃,平均每年減淹耕地273萬公頃。按照每畝糧食産量250公斤估算,新中國成立以來,這些地區防洪減免糧食損失5.74億噸,年均減免糧食損失1043萬噸。(完)

我國沿海重點地區基本具備防禦12級颱風的能力

    新華網成都12月28日電(記者楊三軍)隨著沿海地區防禦颱風設施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強,我國防禦颱風暴潮的能力不斷增強,目前沿海重點地區已經基本具備防禦12級颱風的能力。這是記者從全國防汛抗旱工作會議上了解到的。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説,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沿海地區幾乎沒有開展系統的防颱風工作,海堤數量少,除錢塘江海塘工程比較完整,標準較高外,其餘的海堤殘破不全,標準很低。

    新中國成立後,沿海地區大力加強海堤建設,防禦颱風暴潮的能力不斷增強。我國重點海堤的設計標準一般為防禦50年一遇高潮位加12級颱風。目前我國海堤總長度已達13718公里,已建成達標海堤6906公里,保護人口5831萬人,保護耕地5492萬畝,保護區內國內生産總值1.32萬億元。其中全國重點海堤8367公里,已有5246公里達標,佔重點海堤總長的62.7%。

    近幾年在我國登陸颱風的風力、降雨強度、影響範圍和持續時間等項指標都位居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前幾位。截至12月20日,今年在西北太平洋共生成熱帶氣旋23個,其中有8個在我國東南沿海登陸,呈現颱風登陸多、風力強的特點。而據統計,多年平均在我國大陸登陸的熱帶氣旋為6.15個,其中2.15個為颱風,4個為強熱帶風暴或熱帶風暴。

    鄂竟平説,由於我國海堤標準和綜合防禦能力不斷提高,各地通過採取及時有效的防禦颱風措施,大大減少了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今年下半年,國家防總、水利部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的研究評價表明,目前,我國防禦颱風災害的綜合能力有了根本性的提高,沿海重點地區已經基本具備防禦12級颱風的能力。(完)

 
 
 相關鏈結
· 重慶進一步做好當前防汛救災工作的緊急通知
· 2005年全國主汛期基本結束 防汛工作取得勝利
· 回良玉對做好當前防汛抗洪工作提出五條要求
·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的決定
·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表示大江大河水勢平穩
· 貴州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出抗伏旱緊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