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農科院不斷加強自主創新 五大科技成果世界領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9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為農業科學研究的“國家隊”,中國農科院在“十五”期間不斷加強自主創新,獲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重大科技成果,獲獎成果近500項,每年創造經濟效益200多億元。其中禽流感疫苗、抗蟲棉、矮敗小麥、超級稻、雙低油菜5大原創性農業科技成果居世界領先地位,走出了一條依靠自主創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道路。這是記者1月8日在中國農科院舉辦的全國農業科研機構聯誼會上獲得的信息。

    抗擊禽流感有了“殺手锏”

    近年來,根據國際發展趨勢和國內需求,中國農科院有關研究所採用國際最前沿的理論體系設計研究方案,全面進行重大動物疫病(包括人畜共患病)的生物高技術疫苗和診斷試劑的研究。同時,對原有成果和技術進行篩選改進並組裝配套,建立流行病學數據庫、疫苗毒種庫和疫情信息庫,進而發展疫情預警預報和諮詢系統,使動物疫病監測與控制技術系統化、集成化和信息化。

    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製的H5N2疫苗在撲滅我國2004年暴發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中發揮了關鍵作用。2004年他們又自主研發出國際最新型的H5N1基因重組禽流感滅活工程疫苗,首次成功解決了水禽缺乏有效禽流感疫苗這一世界性難題,是目前全球唯一大規模應用的人類/動物流感病毒反向遺傳操作工程疫苗,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禽流感的預防控制能力和國際地位。至2004年底,上述兩種H5亞型禽流感滅活疫苗累計推廣使用40億份以上,取得直接經濟效益3.5億元,減少和挽回經濟損失318億元。在此基礎上,去年他們又向動物疫苗的世界最高水平衝擊,分別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成功H5亞型禽痘病毒活載體疫苗與新型H5亞型禽流感重組新城疫病毒載體二聯活疫苗,使得我國下一輪有效抗擊禽流感等重大疫病有了新的“殺手锏”。

    抗蟲棉增産相當於長江流域産量

    該院繼轉基因抗蟲棉研製成功並大面積種植後,經過7年努力,近期又研製成功轉抗蟲基因三係雜交棉。通過將基因工程技術和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攻克了三係雜交棉恢復係狹窄、抗蟲性缺乏、可育性不穩以及雜種優勢不明顯等一系列重大科學難題,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創建了高産量、高純度、高效率、大規模、低成本、能夠直接應用的轉抗蟲基因三係雜交棉常規育種與分子育種相結合的新體系。採用回交轉育和基因工程技術,獲得抗蟲性達90%以上的新品種(係)和新種質材料40多個,實現了棉花領域三係配套。該技術推廣應用後增産超過25%,每年新增的皮棉相當於目前1000萬畝棉田的總産量,等於增加了一個長江流域棉區。

    “小麥育種的革命”提高效率數十倍

    該院作物科學所經過20年潛心研究建立起國際領先的矮敗小麥輪迴選擇育種技術平臺,利用該技術平臺開展輪迴選擇育種,把小麥改良中的眾多基因進行大規模的反復重組和優化,可連續和大批量地培育小麥新品種,提高育種效率數十倍。被“綠色革命之父”、美國的布勞格先生譽為“小麥育種的革命”。矮敗小麥育種技術不僅比傳統育種方法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育成的品種多,産量潛力大。他們選育出以國審小麥品種“輪選987”為代表的“輪選981”、“輪選201”等“輪選”號系列新品種,比大面積推廣的品種增産10%以上。

    超級稻平均畝産高達789公斤

    水稻所在超級稻選育和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成功選育出國際公認的超級稻組合“協優9308”,平均畝産達789公斤,最高單産達818公斤,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面積推廣種植。他們還通過多點生産集成技術示範研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超高産生産集成技術,社會效益顯著。近年又利用分子育種技術選育出一批以“國稻1號”、“國稻6號”為代表的超級稻新品種/組合,高産潛力大、米質優良、抗逆性強。在2005年科技部和財政部共同主辦的“國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中,“國稻6號”被評選為“國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

    油菜新成果轉化率100%

    油料所則育成了一大批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雙低油菜新品種,共有18個優質油菜新品種通過了國家或省級審定,其品質、産量和抗性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抗菌核病育種一直居於國際領先地位。其中以“六高、兩優、多用”優質油菜新品種“中雙9號”為代表的一批雙低油菜新品種,綜合性狀突出,品質、産量和抗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品種的成果轉化率達到100%,品種覆蓋到黃河以南10個省97個縣(市),年推廣應用面積達到3000萬畝以上,佔我國油菜種植面積逾1/3,年新增經濟效益18億元。(記者蔣建科、孔曉寧)

 
 
 相關鏈結
· 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出"十一五"自主創新行動倡議書
· “十五”農科院六大領域取得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