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技大會提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在此召開的全國農業科研機構聯誼活動添了一把溫暖的創新“火”,也為農業科研開展全國大聯合、大協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帶來了動力。1月13日,31個省市區農業科學院和部分農業高校的領導聚集北京,積極響應中國農科院日前向全國農業科技界發出的圍繞國家農業戰略目標和未來農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實施“十一五”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行動的倡議。
中國農科院院長翟虎渠説,從2001年以來,中國農科院首倡的全國農業科研協作網和國家農業創新體系,在全國大聯合的農業科研氛圍下,整合資源,合理佈局,聯合創新,“十五”期間,取得的農業創新科研成果,有不少是中國農科院和地方農科院聯手取得的。翟虎渠認為,我國不少尖端科研領域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但農業科研領域相比差距不大。只要理順體制,減少重復和單打獨鬥,形成全國農業科研一盤棋,一心一意自主創新,中國的農業科研就會很快趕上。
山東省農科院院長王金寶以山東的肉蛋水果在全國居第一的實例,説明不分中央和地方級科研機構,協作也是構成和諧關係的重要一環。
湖北省農科院院長馮祖強説,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是現階段必走的道路。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不高,資源分散,投入不足,是共性問題,時代賦予了全國農業科研單位聯合協作的契機,也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好做法。湖北省雖有一批有實力的科研院所和多位院士,但受條塊限制,研究重復,無序競爭,資源浪費大。聯合創新的整合,符合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時機。“十一五”構建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主的創新體系,發揮地方院的區域創新優勢,爭取5年,在湖北初步建成以南湖園區為核心的農業創新基地。同時,在優質中稻新品種選育、專用小麥新品種選育等6個方面實現新突破。
河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房延修認為,形成國家農業創新體系,是科技體制改革的創舉,也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一方面。河南農科院去年建的3萬平方米的創新大樓和6000畝的農業示範基地,就是這一行動的前奏。
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周廣宏説,大學有三大任務,一是培養人才,二是科研,三是服務社會。他説,越是有影響的大學,科研的分量越大,南京農大將積極在未來的協作中發揮作用。
新疆農科院院長李壽山説,新疆有1億畝耕地,棉花、糧食、瓜果、畜牧業是它的長項和特點,在“十一五”期間,我們在自主創新上要處理好四大關係,一是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係,二是源頭創新與開發的關係,三是學科建設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四是國家農科院與地方農科院的關係,從根本上説,就是解決好船和橋的問題。他們將建20個實驗示範基地,一是直接給農民示範,二是具有輻射作用,三是有孵化器的作用,四是作為農民的培訓基地,20個基地就是20個學校,不僅教技術還教文化,從而形成一個創新和協作的網絡。
浙江省農科院院長陳劍平把農科院的創新與純公益類的研究機構的定位放在一起來認識,並付之行動。此一行動,得到浙江省的肯定和支持。陳劍平説,浙江的民營企業很多,但很少有人願意投資農業,這説明,農業研究院所的主渠道還在政府,農科院的首要任務是“先創新後轉化”,否則,“為民”就成了“擾民”。他用“籃球理論”對農科院的創新方略作了詳解:“在創新研究中,農科院是後衛,政府是中鋒,農民則是前鋒。它可以搶球或組織快攻,但不能越位。”然而,研究人員在職能定位上的無能為力,又使他時有隱憂。好在已有目前農業科研聯合創新的務實之舉。他説:“全國科技大會就是希望,中國農科院的倡議就是行動。”(范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