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華社記者新春回訪農民工:兄弟姐妹 你們還好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2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 又是一年佳節到。辛苦勞碌了一年的農民工,陸續踏上了返鄉之路……

    過去4年,每到這個時刻,新華社記者都要來到農民工中間,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甘甜苦辣。“關注民工工資”“農民工子女求學調查”“農民工文化生活調查”……連續4年的農民工系列報道,産生了較大社會影響。

    幾年過去了,我們的這些兄弟姐妹還好嗎?他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新春之際,我們頂風冒雪回訪了其中幾位,從他們所經歷的種種變化和變遷中,我們體驗著感動,也收穫著啟示。

    “我的工資翻了一番”

    盧鶴:20歲,東北人。新華社2003年年初“關注民工工資”採訪對象。

    (情景回放)2003年,18歲的盧鶴還是一家企業的保安,能按時拿錢、給家裏分憂是他最大的快樂。每月一千多元的工資使他成為“全家掙錢最多的”,可掙了錢,他卻捨不得花:有一次,去天安門廣場,卻沒敢進故宮,“要好幾十塊錢呢”。為了省火車票錢,盧鶴來北京的第一年就沒回家過年。為找到更理想的工作,盧鶴準備學點兒英語和技術:“雖然北京機會多,但要沒準備,也抓不住。”

    (今日現狀)兩年後,盧鶴依然充滿快樂。2005年6月,他在網上向一家汽車銷售公司投了簡歷,被順利錄取。經過半年鍛鍊,他已不再是當年那個安安靜靜的小保安,而是成了一名經驗豐富的汽車銷售代表,還因業績突出被調至大客戶組。半年內,他把故宮、長城等景點都看了一遍,“該轉的地方都轉了”。1月21日,他登上了列車——這是他來北京4年後第一次回家過年。

    (新年願望)盧鶴:爭取在北京定居下來

    目前,我的最高記錄是一個月賣5輛車,如果貨源充足,還能賣更多。和當保安比,我的工資翻了一番。年前,我差點買了輛二手車,但現在車市行情不穩,還是等春節後再説吧。趁年輕,再打拼幾年,爭取在北京定居下來,到時就可以把父母接到北京來過年。

    有了“名分”,卻還在漂泊

    易本耀:北京海淀區行知實驗學校校長。新華社2004年1月“農民工子女求學調查”採訪對象。

   (情景回放)2004年年初,行知學校剛租下西四環邊一個廢棄工廠當校舍。“學校兩個星期搬了3次家。用地和校舍都是臨時租的,只要有風吹草動,我們就得搬走。”易本耀當時説:“當然,最大的困難還是‘非法辦學’。因為沒有名分,我們不能給學生辦學生證、畢業證。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早日拿到政府批文,真的希望漂泊的課桌能夠早日安定下來。”

    (今日現狀)兩年時間裏,行知學校又搬了3次家,2004年5月底搬到了北京海淀區四季青鎮龔村。北風中被沙土籠罩的簡陋校園,與周圍破敗的民居融為一體。“儘管我們還在四處漂泊,但現在終於不用再整天提心吊膽,生怕隨時會被取締了。”2005年3月,學校拿到了民辦教育許可證,“政府的承認對我們打工子弟學校來説意義太大了。我們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名分’,更重要的是社會的關心和扶持。”

   (新年願望)易本耀:陽光要是能照到每個孩子身上就好了

    現在這個地方,雖然簽了3年租約,但前兩天聽説下半年整個村子就要拆遷了,以後還能不能找到地方,我真的沒把握。

    在北京,打工子弟學校要有一塊教育用地實在太難了。我真的希望他們能跟城裏孩子一樣有美麗的校園、寬敞的教室,能夠安心學習。另外,北京市將在“十一五”期間真正實現義務教育,雜費、書本費等全免。我們農民工的孩子能不能享受到同樣的待遇?農民工子女的生活、學習條件遠遠比不上城裏孩子,他們更需要社會的關愛。政府要是能把陽光照到每一個孩子身上,那就好了。

    菜農的新夢想

    陳軍:菜農,自創“煩憂熱線”主持人。2005年年初新華社“農民工文化生活調查”採訪對象。

   (情景回放)到2005年初,愛好文學的陳軍在自己窩棚裏創辦的“煩憂熱線”已經問世一年多。“雖然幫不了他們,但是聽聽他們的煩惱沒問題。”然而,煩憂熱線有煩憂,當時的他正處於生存和愛好兩者選其一的尷尬境地,幾乎放棄煩憂熱線。

   (今日現狀)如今,陳軍仍然住在北京肖家河菜地旁邊的窩棚裏。只是他的熱線電話已經有了“新家”——在一個社會團體的資助下,他在附近租了一個10多平方米的小屋,屋子裏放著別人捐的4臺電腦。一年前,他的存摺上只剩下400元錢。一年後,他仍然種著兩畝菜地,由於父親的到來和打理,經濟狀況比以前要好一些,一年下來,一個月平均能掙個五六百塊錢。

   (新年願望)陳軍:爭取能成個家

    2006年,我希望熱線的業務能夠再擴展一下,不再僅僅是傾聽,而是爭取把一些問題反映出來,解決一些事情。還有一個,就是我的個人問題了,爭取在今年能夠成個家,也好了了老人的心願。

    “我想演中國‘大長今’”

    趙美萍:打工文學獲獎者,《知音·海外版》二編室主任。2005年新華社“農民工文化生活調查”採訪對象。

   (情景回放)趙美萍不滿14歲就背著鐵錘走進採石場,19歲那年到上海打工。無論是做餐館服務員、縫紉工,還是當技術員……她都懷著文學的夢想,堅持學習和寫作。1998年,她以優秀的作品、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堅忍不拔的創業精神,被《知音》破格錄取。2005年2月,經新華社報道後,其經歷引起更多人關注。

   (今日現狀)對於趙美萍來説,2005年是個豐收年。這一年裏,她寫作、編輯了40多篇紀實作品,為父母購置了新房,多次在電視熒屏亮相……最重要的,是經過4年努力,自傳體紀實文學作品《我的苦難,我的大學》終於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首印3萬冊一售而空。

   (新年願望)趙美萍:我想演中國“大長今”

    我希望把《我的苦難,我的大學》改編成一部勵志類電視劇,如果能編成中國的《大長今》最好。現在,事情有了進展,已經有影視劇製作公司在談,不過最大的困難是找不到投資方。有位女導演説,我可以自己演自己。演中國的“大長今”?要真是那樣,就太好了!

    “現在事挺多的”

    孫恒:北京“打工青年藝術團”和“農友之家”發起人。2005年新華社“農民工文化生活調查”採訪對象。

   (情景回放)2002年5月,從河南來京的孫恒和幾個打工者成立了“打工青年藝術團”和“農友之家”,無償為打工者演出,自創的《團結一心討工錢》等歌曲很受歡迎。但剛開始聯絡演出很困難,還差點被工地老闆轟跑。經過不懈努力,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今日現狀)2005年一年裏,孫恒名氣越來越大,事業發展得也越來越快:到工地等進行義務演出,成立工友服務熱線,創辦公益商店,還獲得了全國十大傑出進城務工青年等許多榮譽稱號。讓人驚喜的是,一向傾心於農民工文化生活的他,在新的一年裏創辦了一家打工子弟學校,自任校長,學校現在已有20多名教職員工、300多名學生。

   (新年願望)孫恒:把目前的事情做好

    現在事挺多的,希望儘自己最大努力,把目前的事情做好,為打工者提供更多幫助,讓他們生活得更快樂。

    快過年了,很多打工者回不了家,希望大家能聚在一起,過一個溫暖的春節。(策劃:孫承斌、徐京躍、李斌,執筆:李斌、邱紅傑、吳晶晶、陳菲、周婷玉、衛敏麗、劉奕湛)(完)

短評:願新春的陽光更溫馨

    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記者徐京躍)在過去的4年中,新華社記者曾經多次走進農民工的生活中,與他們一起共享歡樂,體驗憂愁,放飛希望。無論是一個發自內心的微笑,還是一聲充滿希冀的慰藉,抑或一次從頭再來的拼搏,我們都忠實地記錄著,真切地感受著。

    一年又一年,我們的農民兄弟姐妹生活得怎麼樣?在“旺旺”狗年即將來到之際,經過幾番週折,我們回訪了他們中的一些人。

    他們給我們帶來驚喜和欣慰:幹了2年保安的盧鶴雞年改賣汽車,工資翻了一番;砸石頭的趙美萍雞年終於出書了,並購買了新房;“農友之家”發起人孫恒,獲得全國十大傑出進城務工青年等許多榮譽稱號。

    他們的生活中也有幾許缺憾、幾多煩惱:外來務工子弟學校校長易本耀有了“名分”,卻還在四處漂泊;種菜的陳軍開辦了民工熱線,希望更多人關注街邊匆匆走過的農民工……

    他們的故事鮮活生動,讓人難忘,這一切變化都發生在剛剛過去的“十五”時期,折射出“十五”中國平穩健康發展的軌跡。廣大農民工都是這個偉大時代的建設者和推動者,也是見證者和受益者。

    在辭舊迎新時,從中南海又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1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文件高度肯定了農民工為城市繁榮、農村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強調要抓緊解決農民工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依法規範農民工勞動管理,搞好農民工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切實為農民工提供相關公共服務,健全維護農民工權益的保障機制,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這的確是一份新年大禮。

    我們祝願,新春的陽光更加溫馨,農民工的生活更加美好。祝願“十一五”發展成果越來越多地惠及人民群眾。(完)

 
 
 相關鏈結
· 全國總工會:今年力爭發展600萬農民工加入工會
· 農民工維權網1月17日開通
· 農民工權益維護成為我國工會維權“重中之重”
· 勞動保障部採取措施改善進城務工人員就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