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在滬國有商業銀行股改成效初顯 3指標有較大提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08日   來源:經濟日報

    近日,上海銀監局比較了在滬國有商業銀行分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分行在2005年的發展動態,結果顯示,國有商業銀行股改取得初步成效。特別表現在三項指標:

    一是資産質量。截至2005年底,股份制商業銀行分行的不良貸款餘額下降16.31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56%,比年初下降0.65個百分點。國有商業銀行上海市分行的不良貸款餘額下降27.02億元,剔除工行集中劃轉和核銷20.16億元不良貸款的因素,不良貸款餘額實際減少6.8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4.11%,比年初下降0.63個百分點。其中,工行、中行、建行等三家實施股改的國有商業銀行上海分行的不良貸款率均控制在3%以下,已經接近或達到國際大型商業銀行的水平。這三家國有商業銀行分行下一步改善資産質量的重點主要是準確清分貸款,提高撥備水平,而不再單純地追求不良貸款餘額與比例“雙降”;

    二是資産利潤率。2005年,按經營利潤計算,在滬中資商業銀行資産利潤率為1.75%,與上年基本持平,而國有商業銀行分行的資産利潤率達到1.92%,接近國際大型商業銀行的水平;

    三是人均經營利潤。2005年,國有商業銀行分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分行的人均經營利潤為68.42萬元,同比增加7.91萬元。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的人均經營利潤67.57萬元,僅比股份制銀行低2.50萬元,兩者人均盈利能力已基本持平。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機制改革帶來的優勢開始顯現。

    在近日召開的2006年度工作會議上,上海銀監局提示各在滬商業銀行樹立科學發展觀,建立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培育良好的信貸文化,在風險約束與資本約束下,合理安排資産組合,特別要注意調整信貸結構,防範經濟週期導致的信貸風險。

    上海銀監局認為,部分中資商業銀行正處於信貸結構轉型的困難期,有一些中資銀行仍未真正認識到信貸結構不合理可能産生重大風險,沒有徹底更正經營行為短期化。中資商業銀行應當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大力創新,開拓新市場、新業務如小企業貸款、零售市場、中間業務等。

    上海銀監局在2006年度工作安排中已將推動和指導商業銀行轉變增長方式,更好地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重點工作之一。將推動和指導具備條件的在滬法人銀行積極試行經濟資本管理體系,實行資本的有償使用和量化考核,強化資本對風險和效益的約束,著力推廣以EVA(經濟增加值)和RAROC(風險調整後的收益率)為主要內容的考核機制,指導銀行各業務條線的合理擴張與收縮,促進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引導各商業銀行推進以發展中間業務為重點的資産結構調整和盈利模式轉變,大力拓展低風險、低資本消耗業務及資産轉讓業務,節省資本佔用。開闢主動負債工具,節約資金成本。要特別重視發展有利於擴大消費的零售業務,擴大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中間服務的業務量,逐步解決金融服務同質化、粗放化問題。要繼續指導商業銀行落實好《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指導意見》,力爭今年在落實銀監會提出的小企業貸款六項機制創新方面取得更大突破。(記者 沈則瑾)

 
 
 相關鏈結
· 黃菊到工行調研 強調繼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改革
· 銀監會通報對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現場檢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