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央行:資源價格改革滯後給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不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2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記者張旭東、劉詩平)中國人民銀行21日在最新發佈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稱,我國資源價格改革滯後,資源價格水平長期偏低,資源性産品之間比價關係不合理,這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因素。

    央行在2005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稱,我國資源價格水平長期偏低,這不僅導致了資源浪費和粗放型經濟增長,而且還導致了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産品的出口,擴大了貿易順差,誇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央行表示,我國資源價格主要存在兩大方面的問題,一是資源價格基本上是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只反映了資源開發成本,沒有全面覆蓋環境破壞成本和安全生産成本,資源稅也很低,更重要的是沒能真實反映市場供求關係和資源稀缺程度,致使資源價格偏低。長期以來,我國水、電、煤氣、熱力實行政府定價,天然氣和成品油的出廠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此外,政府還可干預電煤和土地的價格。與國外相比,我國的煤、焦炭、天然氣、水、電的價格均相對較低。在地價方面,不少地區為招商引資,壓低徵地補償費。原油和成品油的價格雖然根據國際市場油價變動情況進行調整,但調整時間滯後,調整幅度也低於國際原油和成品油的漲幅。二是資源性産品之間比價關係不合理。從電力與替代燃料的比價關係看,我國單位兆焦的電力價格,只相當於燃料油和天然氣的70%、液化氣的67%、人工煤氣的56%。

    央行稱,資源價格偏低和比價關係不合理,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這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不利於優化資源配置、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我國偏低的資源價格不能及時和充分地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缺乏對投資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激勵和約束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資源的過度開發、過度需求和過度浪費。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不到發揮,由此形成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是粗放的,資源産出效率低。

    ——偏低的資源價格加劇了資源供求緊張的矛盾。從需求來看,資源價格偏低導致資源需求的過快增長,特別是不正常的投機性資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從供給來看,資源價格偏低,影響資源企業的生産積極性。此外,資源價格低於國際市場價格還會促使資源出口大幅增長,最終造成國內資源供給不足。

    ——資源價格扭曲會帶來國際收支失衡和匯率上升的壓力。由於國內的資源價格被人為地壓低,多數資源價格低於國外水平,使得我國出口産品的成本顯得很“低”,出口産品的價格水平始終保持在全球較低的水平,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貿易順差擴大,帶來結匯壓力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國際投機資本也會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資本項目順差,最終帶來國際收支失衡和人民幣匯率上升的壓力。

    談到目前正推進的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央行援引2005年10月份“全國資源價格改革研討會”的信息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推動水價改革、積極推進電價改革、完善石油天然氣定價機制、全面實現煤炭價格市場化、完善土地價格形成機制等五大改革。

    央行稱,目前我國水價改革已經穩步實施,天然氣出廠價格改革方案順利出臺,煤電、煤熱價格聯動機制也已初步建立。下一步有必要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切實建立起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損失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完)

 
 
 相關鏈結
· 央行:宏觀經濟運行中深層次矛盾尚未根本解決
· 央行報告顯示:全國房屋銷售價格漲幅趨於平穩
· 央行:當前房貸證券化不會對房貸市場産生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