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馬凱在中宣部等六部委組織的形勢報告會上的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1日   來源:發展改革委網站

當前的經濟形勢和今年的經濟工作
——在中宣部等六部委組織的形勢報告會上的報告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 馬凱

(2006年2月28日)

同志們:

    按照中宣部等六部委的安排,我向大家介紹當前的經濟形勢和今年的經濟工作。主要彙報三方面情況。

    一、200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績和不平凡的“十五”時期

    2005年是“十五”的最後一年。全國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同心同德,紮實工作,經濟社會發展又取得了新的成績,國民經濟呈現出增長比較快、效益比較好、活力比較強、價格比較穩的良好局面。這種好的形勢,概括起來,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出現新特點

    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有所提高。國內生産總值在2003、2004年分別增長10%、10.1%的基礎上,2005年增長9.9%,四個季度分別增長9.9%、10.1%、9.8%和9.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年增長16.4%,四個季度分別增長16.2%、16.5%、16.2%和16.4%。

    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有所改善。從速度與物價的關係看,在增速較高的同時,價格保持平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為1.8%。從效益與速度的關係看,保持了同步提高的態勢。全年財政收入達到31628億元,增長19.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長22.6%。從經濟增長與支撐條件的關係看,繃得過緊的狀況有所緩解。原煤産量21.9億噸,增長9.9%,發電量2.47萬億千瓦時,增長12.3%,迎峰度夏期間國家電網系統拉限電條次和損失電量同比分別減少61%和66%,重點物資運輸得到較好保障。從三次産業、投資與消費、經濟與社會以及區域發展等方面看,協調性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

    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進一步增強。支農惠農政策出臺早、力度大、落實好,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中央財政和國債建設資金用於“三農”的投入達到2955億元,比上年增加329億元。糧食産量達9680億斤,在上年增産751億斤的基礎上再增加291億斤,兩年增産1000多億斤,這在歷史上是沒有的。農業優質化、區域化、産業化和標準化程度繼續提高,全國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佔全部小麥種植面積的比重達48%,優質稻種植面積比重達64%,分別比上年提高4個和3個百分點,11個主産區小麥種植面積佔到了全部種植面積的91%。畜牧業克服禽流感等疫病帶來的不利影響,繼續保持增長,肉類總産量達到7700萬噸,比上年增長6.3%。

    工業結構升級步伐加快。高技術産業快速發展,增加值接近8000億元,比上年增長19.8%,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3.4個百分點,其中,微型電子計算機、傳真機、大規模集成電路、移動通信基站設備分別增長 53.3%、23%、24.3%和64.8%。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産業化專項順利實施,重大關鍵技術和裝備國産化取得新進展。國産60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實現批量生産,首臺國産電站空冷系統投入運行,百萬噸級乙烯裝備國産化依託工程開始啟動,750千伏交流輸變電示範工程建成投産,重型燃氣輪機、城市軌道交通運輸裝備、大型水電和抽水蓄能機組的引進消化吸收工作順利推進。利用資源約束增強的“倒逼”機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符合安全生産要求的落後生産能力。2003年以來,淘汰落後水泥生産能力5000多萬噸;取締和關閉土焦、改良焦能力2500多萬噸,淘汰小機焦1000多萬噸;基本淘汰了電解鋁自焙槽工藝,一些落後的小鋼鐵企業已經停産、半停産。企業兼併重組步伐加快,水泥、電解鋁、汽車、銅冶煉等行業大型企業的市場份額均有所提高。部分過度擴張行業投資增幅繼續回落,鋼鐵、水泥、鋁、汽車行業投資增幅分別由2003年的96.5%、102%、92.9%、82.6%,回落到34.6% 、-5.1%、10.7%和43.3%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青藏鐵路提前一年全線鋪通。縣際公路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新增公路1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457公里。建成投産鐵路新線1203公里,新增電氣化鐵路863公里,復線486公里。

    服務業繼續穩定發展。政府和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進一步提高。郵電通信、現代物流、社區服務、旅遊、會展等新興服務業發展加快,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全年批零貿易餐飲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4%,金融保險業增長9.8%,運輸郵電業增長12.4%,房地産業增長5.3%,其他服務業增長8.1%。

    從地區結構調整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進展順利。中央建設資金進一步向西部地區傾斜,全年新開工重點工程10項,投資總規模1360億元。西部地區投資增長30.6%,比上年加快0.5個百分點。遂寧-重慶-懷化鐵路建成投産,“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西部路段全部開工,重慶、西寧、滿洲裏等10個西部機場新建、改擴建工程先後完工,百色、紫坪鋪等水利工程相繼下閘蓄水。

    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紮實推進。出臺了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擴大對外開放和發展高技術産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重大裝備國産化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支持石化、鋼鐵、重大裝備、造船、汽車和零部件等優勢産業發展壯大。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推進,又有1000多戶國有企業完成改制。國家安排36.4億元,用於東北地區企業技術改造。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棚戶區改造開始實施。

    中部、東部地區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研究制定了促進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優勢産業發展壯大,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東部地區在經濟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3、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

    2005年是改革攻堅年,中央出臺了一些多年想改、難度很大的改革措施,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農村改革方面。以鄉鎮機構、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積極推進,取消了牧業稅,全部免徵農業稅的省份擴大到28個。今年1月,農業稅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舉措。

    企業改革方面。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國有資産監管力度加大。鐵路、民航、煙草等行業管理體制改革邁出新步伐,郵政體制改革開始啟動。制定並實施了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的體制和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

    金融、財稅改革方面。國內外矚目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穩步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制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分別引入戰略投資者,中國工商銀行股份制改革開始啟動。交通銀行6月23日在香港上市,成為我國首家在國際金融市場公開上市的商業銀行。銀行業資本充足率提高,資産質量改善。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全面展開。調整完善了出口退稅機制。東北老工業基地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加快推進。

    投資、價格改革方面。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制和備案制全面實施。水價改革穩步推進,天然氣出廠價格改革方案順利出臺,煤電、煤熱價格聯動機制初步建立。

    與此同時,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對外貿易保持快速增長。外貿進出口總額14221億美元,增長23.2%,其中,出口7620億美元,增長28.4%;進口6601億美元,增長17.6%;順差1019億美元,比上年增加699億美元。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分別增長32%和31.8%。服務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調整部分行業出口稅收和加工貿易等政策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産品出口取得成效,鋼鐵、鋼坯出口分別增長 44.2%和16.7%,增幅比上年回落60.3個和295.6個百分點,未鍛軋鋁出口由上年增長34.8%轉為下降21.7%。利用外資繼續保持較大規模,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年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189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2%;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年末外匯儲備8189億美元。企業“走出去”取得積極進展。研究提出了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指導意見,全年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部分)達69億美元。能源和重要礦産資源的國際合作得到加強。

    4、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取得新成效

    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力度加大。對部分高耗電行業實行了差別電價政策。對部分高耗水行業制定了取水定額國家標準,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下降8.7%。對部分産品發佈了強制性能效標準。實施了178項節能、節水和資源綜合利用等重大項目,提出了1000戶高耗能企業節能行動方案。車用乙醇汽油、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等工作有序推進。

    循環經濟發展步伐加快。研究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總體思路。國務院下發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點工作和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等兩個文件;國務院辦公廳發出推進墻體材料革新、木材節約代用以及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型小排量汽車等三個文件。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産業園區和部分地區啟動了國家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加強節約型社會的宣傳教育,成功舉辦了建立節約型社會展覽,全社會資源憂患意識與節約意識進一步增強。

    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進一步加強。啟動了再解決2120萬農民飲水安全問題的應急工程建設。“三河三湖”、三峽庫區、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等重點流域區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步伐加快,城鎮污水、工業廢水、危險廢物、火電廠二氧化硫污染治理進一步加強。城市污水處理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又有提高。退耕還林完成1667萬畝,荒山荒地造林及封山育林4000萬畝,退牧還草1億畝。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進展順利。 “三化”草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礦山生態恢復面積分別為1.26億畝、6300萬畝和108萬畝。

    5、社會事業發展呈現新局面

    科技發展取得新成績。組織2000多位科學家、經濟學家、企業家等社會各界人士,經過兩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廣泛論證,完成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編制,今年初發佈實施。國家創新體系、基礎研究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研究與試驗經費穩步增長,佔GDP比重由2004年的1.23%上升到1.3%。一些重點領域取得驕人成績,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龍芯2號高性能通用計算機芯片、禽用禽流感基因工程滅活疫苗研製成功,第三代移動通信、高性能複合材料等重大科技專項取得突破性進展,抗蟲棉推廣面積達300萬公頃。

    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全國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超過95%。全國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超過95%。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取得新進展,新建、改擴建農村寄宿制學校2400多所,為16萬個農村中小學和教學點配備了遠程教育設施。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70多億元,對592個重點貧困縣1700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還為中西部地區1700多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0%左右。支持525所中等職業學校和職教中心校舍、實訓設施建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20%,“211工程”和“985工程”穩步推進。全年財政教育支出達到3951.59億元,增長17.4%。

    衛生事業加快發展。經過三年努力,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基本建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進展順利。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得到加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防控取得初步成效。城市醫療服務體制改革試點順利推進。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安排3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以中西部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範圍擴大到671個縣。農村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啟動實施,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的試點繼續擴大。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5.89‰。

    其他社會事業繼續推進。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重大文化項目建設和自然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加大,基本實現縣縣有文化館和圖書館。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取得新進展,新增覆蓋人口2700萬。《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開始實施。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奧運場館建設進展順利。

    6、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0493元和3255元,實際增長9.6%和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 .9%。

    就業再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對就業再就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城鎮新增就業970萬人,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10萬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130萬人,均超過年初預期人數。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4.2%。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取消進城務工人員流動就業的限制性規定,改善了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環境。繼續著力解決農民工工資支付問題。

    社會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兩個確保”進一步鞏固,覆蓋範圍繼續擴大,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均有較大幅度增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400萬人。絕大多數省份已基本完成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東北三省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順利實施。

    今年前兩個月,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了去年以來的好勢頭。農業生産形勢良好,越冬作物面積穩定,長勢較好,冬小麥苗情為近幾年來較好水平,油菜苗情基本正常。市場價格總體平穩,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9%,環比上漲1.3%。對外貿易快速增長,1月份,外貿進出口總額1205億美元,同比增長26.8%,其中出口增長28.1%,進口增長25.4%。財政收入增長加快,1 月份,全國財政收入3871億元,同比增長24.7%。企業效益較好。金融運行總體平穩。煤電油運平穩有序運行,1月末直供電廠存煤2440萬噸,繼續處於較高水平。

    200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不僅標誌著年初確定的各項任務順利完成,而且為“十五”計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對“十五”時期,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中,有兩個重要判斷:一個是 “十五”時期是不平凡的五年,一個是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怎麼理解這兩個重要判斷呢?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看。

    “十五”時期之所以不平凡,首先在於這一時期面臨的國內外環境錯綜複雜。“十五”前期,面對亞洲金融危機陰霾未除,“9(11”事件、美日歐經濟同時減速、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陷入低迷的不利影響,中央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促使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逐步加速,引導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週期上升期。“十五”中期,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衝擊,中央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治不放鬆、一手抓經濟建設不動搖,全國人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奪取了抗非典、促發展的雙勝利。“十五”後期,面對經濟快速增長中出現的一些不穩定不健康因素,中央適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避免了局部性問題演變成全局性問題,避免了經濟出現大的波動,實現了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十五”時期之所以不平凡,還在於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這可以概括為“三個明顯”,即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明顯提高,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十五”期間,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5%,2005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8.23萬億元,人均GDP超過1萬元,均高於“十五”計劃提出的12.5萬億元和9400元的預期目標。財政收入由“九五”末的1.34萬億元增加到3.16萬億元,年均增收3646.6億元。外匯儲備2005年末達8189億美元,增長了近5倍。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相繼竣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92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1.63萬公里增加到4萬公里,解決了67200多個行政村、6000多萬老百姓的行路難問題;鐵路營業里程由6.87萬公里增加到7.5萬公里,比“九五”末增加近7000公里,中西部地區又有150多個市縣結束了不通鐵路的歷史;能源建設不斷跨上新臺階,電力裝機容量2000年4月突破3億千瓦,2004年初達到4億千瓦,2005年末突破5億千瓦。

    國際地位明顯提高。從經濟總量看,2000年我國GDP排名世界第六,根據普查調整後的數據,2005年我國已經超過法國,與英國基本持平,為世界第五或第四大經濟體。從外貿進出口看,“十五”末外貿進出口總額比“九五”末增長2倍,是同期世界主要國家中增幅最高的國家,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三位。從主要工農業産品産量看,2005年,原煤、粗鋼、水泥和糧食、棉花、肉類、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從部分産品的出口量看,在彩電、冰箱等家用電器和程控交換機、移動電話等新興電子産品生産領域,我國已成為世界主要生産大國;我國還是世界上紡織品、服裝、鞋、鐘錶、自行車、玩具和縫紉機等産品的第一大出口國,世界上每人每年平均購買我國生産的1雙鞋、2米布、3件衣服。中國大量質優價廉商品的出口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世界市場的供給,而且顯著提高了進口國消費者的福利,降低了世界通貨膨脹壓力。與此同時,我們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積極擴大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進口大幅增長,不僅使廣大的貿易夥伴受益,對世界經濟穩定增長也發揮了“引擎”作用。

    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實際增長9%和5%;城鎮、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下降1.4個和2.5個百分點;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由20.3平方米增加到27.75平方米;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05年末超過14萬億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2005年末電話用戶數達到7.4億戶,是2001年的2.3倍,居世界第一位;互聯網上網人數超過1.11億人,居世界第2位。

    “十五”時期之所以不平凡,更重要的還在於我們黨指導發展的思想理念實現了新的飛躍。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思想,科學總結國內外發展實踐的經驗教訓,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兩大戰略思想。這不僅對順利完成“十五”計劃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而且對我國的長遠發展將産生深遠影響。

    總之, “十五”時期,面對極其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一方面,在發展的物質基礎上我們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另一方面,在發展的思想理念上我們實現了新的飛躍,因此説,“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越是形勢好的時候,越要看到困難和問題,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感。在前進道路上還有許多制約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長期性、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主要是:自主創新能力弱,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體制機制不完善,法制環境不健全等。當前比較突出地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三農”問題依然突出

    近兩年,雖然糧食實現恢復性增産,農民收入增加較快,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並沒有大的提高,種糧比較效益偏低的狀況沒有改變,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也還沒有根本改變,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首先,糧食增産難度加大。在連續兩年較大幅度增産基礎上,實現糧食進一步增産至少有三方面制約因素:一是耕地面積連年減少。從1996年的19.51億畝減少到2004年的18.37億畝,8年平均每年減少1425萬畝,且今後每年還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耕地轉為建設用地,耕地減少的趨勢不會改變,依靠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産量的餘地不大。二是農業生産基礎依然薄弱。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現有設施相當一部分已老化失修,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佔耕地面積的40%,機電排灌面積不足30%,農田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數只有0.45,水資源不足也使8億畝灌溉面積不能充分發揮作用。農業生産綜合機械化水平只有32.4%,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只有45%左右。農業的抗災減災能力也不強,全國糧食作物遭受自然災害面積、成災面積和絕收面積,近5 年平均分別佔糧食播種面積的39%、23%和6%,年均造成糧食損失500億斤左右。通過提高單産進一步增加糧食産量的支撐條件不足。三是氣候具有不確定性。“天幫忙”是近兩年糧食增産的重要原因,今年年景尚難預料。從歷史上看,連續兩年風調雨順,第三年往往災情較重。此外,在連續兩年糧食增産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忽視農業和放鬆糧食生産的傾向,值得警惕。

    其次,農民增收困難較多。一是糧食價格下行壓力增大。原糧購銷價格從去年4月中下旬開始下降,8、9月基本穩定,10月以後穩中略降,今年1月份,國有購銷企業三種糧食(稻穀、小麥、玉米)綜合平均收購價格比去年4月份下跌了4.3%。二是農資價格上漲。近兩年來農業生産資料價格保持較快上漲的勢頭,2005年同比上漲8.3%。受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今年農資價格仍存在上漲壓力。糧食價格下跌、農資價格上漲,農民增收“兩頭受擠”。三是其他增收渠道有限。在全國範圍內全部免除農業稅後,通過進一步減免農業稅費降低農民負擔的政策餘地已不大,對農民的政策性補貼短期內也難以大幅度增加。同時,農民進城務工的政策環境雖有很大改善,但一些地方對農民工就業等方面的歧視性規定還不少,加上城市就業壓力大,農民從非農産業提高工資性收入受到制約。

    第三,農村生活條件落後。與城市比較,農村生存和發展條件差的狀況仍然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飲水不安全。目前全國還有3億多農村人口飲水沒有達到安全標準,其中,飲用水氟砷含量超過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有6000萬人,飲用苦鹹水的有3000多萬人,經常受季節性乾旱影響的有6000多萬人,因污染和自然原因飲用水微生物含量嚴重超標的有1.9億人;東、中、西部地區分別佔23.91%、40.37%和35.71%。二是交通不方便。農村行路難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全國尚有近100個鄉鎮、4萬個建制村不通公路,近1萬個鄉鎮、30多萬個建制村不通瀝青(水泥)路,農村路況極差,沙石路佔70%,往往是“晴通雨阻”,農民形象地稱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缺橋少涵現象也比較普遍。三是能源保障程度低下。農民用能結構比較單一,秸稈和薪柴佔農村生活能源消費的55%,適宜農村發展的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比重很低。農村電力設施不完善,全國還有2000萬農村人口用不上電。四是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中小學辦學條件差,危房面積達3670萬平方米,危房率6.6%,有100多萬中小學生因校舍短缺不能就學;農村公共衛生體系不健全,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突出,中西部地區農村鄉鎮衛生院危房率33%,80%的鄉鎮衛生院需要裝備或更新X光機等常規醫療設備;公共文化設施不足,有2.3萬多個鄉鎮沒有文化站或設施簡陋、面積狹小,還有5400多萬農民不能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相當一部分已經實現“村村通”的地區只能收看三、四套節目;基層計劃生育服務能力滯後,近50%的縣級計劃生育服務站達不到基本標準。

    “三農”問題始終是關係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看,關鍵和難點不在城市和城市居民,而在農村和農民。解決“三農”問題任重而道遠。

    (二)投資反彈壓力依然很大

    近年來,固定資産投資過猛上漲的勢頭有所抑制,投資結構也有所改善。但必須看到,投資運行中還存在著一些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一是增幅仍然偏高。2005年全年投資增速為25.7%,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處高位。從月度投資情況來看,投資增速呈加快趨勢,特別是6月份以來城鎮投資增幅一直保持在27%-28%,其中9月和11月的投資增幅超過了29%。二是在建規模仍然偏大。預計2005年全國在建總規模比上年增加近5萬億元,達到26萬億元左右,按去年的投資完成額估算,相當於三年的工作量。三是新開工項目偏多。2005年全年新開工項目186560個,比2004年增加34197個。計劃總投資64830億元,增長32.4%。四是投資率偏高。2003、2004年資本形成率分別為41.9%和44%,雖然正式統計公報還沒有2005年的數據,但考慮到去年投資增幅和投資總規模的情況,預計2005年資本形成率仍不會低於上年水平。

    當前存在投資反彈壓力還有一些深層次問題,一些地方的投資衝動還很強,經濟發展還是主要依靠上項目、增加投資;引發投資需求膨脹的土壤還在,造成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體制機制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對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三)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的不良後果日益顯現

    2002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加快,客觀上帶動了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投資、生産的快速增長。但這些行業在快速發展中也出現了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等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及時採取了嚴把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嚴格市場準入等一系列調控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部分行業投資增幅明顯回落,淘汰落後生産能力初見成效,兼併重組步伐加快,産品結構不斷改善。

    但是,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體制機制不完善,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的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鋼鐵、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焦炭、汽車等行業産能過剩問題日漸突出;水泥、煤炭、電力、紡織等行業目前産需基本平衡,但也潛在著産能過剩的問題;更要注意的是,這些領域新上項目的勢頭依然強勁。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行業在總量過剩的同時,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也很突出。從企業組織結構看,我國有冶煉能力的鋼鐵企業800多家,但年産量超過1000萬噸的企業僅有8家,年産500萬噸以上鋼鐵企業的産量佔總産量的比重只有46%左右;水泥行業前10家企業的生産能力僅及法國拉法基集團1家企業的産能,所佔市場份額不到15%;全國汽車企業中年産量不足1萬輛的有49家;電力行業5萬千瓦以下的小機組有6647萬千瓦,另外尚有不上網的0.6萬千瓦以下小機組近5000萬千瓦。

    從行業技術結構看,現有鋼鐵生産能力中,300立方米及以下技術落後的高爐煉鐵能力1億噸左右,20噸及以下小電爐和小轉爐煉鋼能力5500萬噸;水泥行業單位綜合能耗比國外高30%,立窯等落後生産能力佔50%以上;電解鋁預焙槽平均壽命只有1500天,比國外低1000天以上;電石行業大型全密閉式礦熱爐産能僅佔全部産能的5%;轎車行業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自主品牌極少。

    從産品結構看,冷軋硅鋼片、轎車用鋼板、高檔家電鋼板等高附加值品種供給不足,大量依靠進口;鋁材産品中附加值高的板帶材僅佔30%,而國外通常為60%;水泥32.5級及以下低標號産品産量佔80%以上;紡織行業技術含量高的纖維産品明顯落後於發達國家,附加值較低,出口服裝中自主品牌不到1%。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大於求有利於促進市場競爭和技術進步,但嚴重供大於求則會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破壞。當前,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的不良後果正在日益顯露。一是産品價格大幅回落。2005年底,盤條、鋼筋等建築用鋼材每噸平均價格在3000元左右,同比下降12%左右,中板、薄板的價格降幅在20%以上。部分鐵合金産品價格下降20%—30%。目前國際市場上焦炭價格每噸為120—130美元,接近成本價,比2004年最高時的400多美元下跌了68%。二是企業效益大幅下滑,虧損企業增加。2005年,鋼鐵行業利潤僅增長1%,增幅回落78個百分點。水泥行業利潤下降38.7%。化纖行業利潤下降20.3%。汽車行業實現利潤下降24.2%,虧損企業虧損額增長41%。由於氧化鋁價格大幅上漲,電解鋁價格持續低迷,多數獨立電解鋁企業生産經營困難。三是産成品庫存增加較多。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5年底,生鐵、粗鋼、鋼材産成品庫存分別比年初增長80.1%、109.5%和51.7%,焦炭增長47.6%,鐵合金增長30%,化纖增長17.9%。四是加大了資源環境承載的壓力。由於産能過剩行業大多屬於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大的行業,這些行業産能擴張過快,特別是一些低水平産能擴張,不僅加大了能源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而且造成礦産資源開採秩序混亂,亂採濫挖現象嚴重,開採過程中採肥棄瘦,資源的回收率低,導致資源大量浪費和環境破壞。

    從目前的情況看,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的後果還在進一步發展。如果不抓緊解決,任其發展下去,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就會明顯加劇,結構不協調的矛盾就會更加突出,企業倒閉和職工失業就會顯著增加,銀行呆壞帳就會進一步擴大。這樣,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就很難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很難保持較長時期的平穩健康發展,很難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四)增長方式轉變依然滯後

    這既是當前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矛盾,也是影響長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我國在總量上是資源大國,但在人均佔有量上又是資源貧國。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1.4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且優質耕地僅佔全國耕地的1/3,主要分佈在東南部,而這些地區又多為建設佔地最多最快的地方,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我國人均淡水資源佔有量為1856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27%,目前,全國660余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現象,其中108個為嚴重缺水城市,北方和沿海城市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尤為突出,部分地區地下水超採嚴重。我國石油、天然氣人均剩餘探明可採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72%和7.07%。2005年我國原油産量為1.81億噸,而石油表觀消費量卻達3.17億多噸,進口量佔消費總量的42.9%。天然氣由於市場需求快速增長,上遊氣源供應不足,部分地區的冬季用氣非常緊張。國際公認的工業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45種礦産資源,我國人均佔有量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鐵礦石、銅、鋁土礦等重要礦産資源的人均儲量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42%、18%和7.3%,即使是我國儲量相對豐富的煤炭資源,按可供開採的資源量計算,人均佔有量也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由於我國增長方式轉變滯後,高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投入支撐的,進一步加大了資源短缺的壓力。按照調整後的國內生産總值數據和現行匯率計算,2004年,我國的GDP總量佔世界總量的4.4%,但消費的原油、原煤、鐵礦石、粗鋼、氧化鋁和水泥卻分別佔到世界消費總量的7.4%、38%、50 %、27%、22 .9%和46%。即使考慮到匯價因素,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從而導致增長所付出的代價過大,也是顯而易見的。再從單位能耗來看,我國消耗每噸能源實現的GDP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電力、鋼鐵、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輕工、紡織等8個行業主要産品的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

    “十一五”時期和今後十五年是我國資源消費強度最大的時期,如果增長方式不轉變,資源瓶頸就很難突破,經濟發展將難以為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

    (五)科技和人才瓶頸不容忽視

    從科技瓶頸來看,總體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還很大,技術進步帶動經濟增長的能力比較弱。一是原始創新能力不強。我國科學知識生産佔世界總量的比重較小,國際科學論文産出僅佔世界的4 %,論文被引用數我國僅排在第20位。二是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僅為日本和美國的1/30、韓國的1/4,每百萬人獲得專利數僅1項,不僅遠遠低於日本的994項、韓國的779項、瑞典的271項,而且低於巴西的2項。三是關鍵技術裝備長期依賴進口。2004 年,82%的集成電路芯片、70%的數控機床依靠進口,有些控制設備幾乎100%依靠進口。四是重引進、輕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問題一直未能有效解決。2004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引進經費與消化吸收經費之比為1:0.154,遠低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和韓國1:10的水平。五是我國高技術産業的規模不小,但相當一部分高技術産品是簡單的來料加工或來件裝配,附加值低。

    從人才瓶頸來看,我國人力資源豐富,但人力資本積累不足,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不適應發展的需要。我國每萬人勞動人口中,從事研發活動的人數僅為11人,而瑞典有154人,日本和法國均為125人,德國116人,丹麥110人。科技領軍人才和戰略型科學家匱乏,研發人才短缺,高素質、高技能、專業化的勞動者也相對不足。我國現有技術工人約7000萬人,只佔全部工人總數的1/3,其中初級工佔60%,中級工佔36%,高級工僅佔4%。而發達國家的産業工人基本上都是技術工人,其中高級工佔35%,中級工佔50%,初級工佔15%。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科技、人才瓶頸的存在,歸根結底還在於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落後,發展總體水平依然不高,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仍然短缺,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需求。優先發展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刻不容緩,必須從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高度更加重視教育事業發展。

    (六)體制機制障礙亟待改革

    27年來,我國各領域的改革都取得了重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體制障礙依然不同程度地制約著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落實,制約著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比如,增長方式轉變緩慢很大程度上與盲目追求速度、幹部政績考核不科學、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財稅體制不合理、金融體系不健全和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未完全確立有關;經濟結構調整尤其是服務業增長潛力沒有充分發揮,與部分領域的壟斷經營比較嚴重、市場準入限制過多以及事業單位改革滯後有很大關係;社會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且各級政府之間職責劃分不清、財權與事權不對稱;收入分配問題則與國有企業和壟斷行業的改革不徹底、監管機制不健全以及全社會的收入調節機制不完善有關;資源亂採濫用和低效率使用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礦産資源的産權制度不明晰、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是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除了上述矛盾和問題,不少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就業壓力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繼續存在,教育亂收費、群眾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沒有明顯改觀。在企業改制、土地徵用、房屋拆遷、庫區移民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任務比較重。安全生産形勢相當嚴峻,煤礦、交通重特大事故頻繁發生,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産造成重大損失。對這些問題,都要高度重視,積極採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三、今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

    今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是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前進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對於鞏固和發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順利實現“十一五”規劃的目標至關重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指導原則和主要任務。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著力加快改革開放,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快又好發展,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為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

    根據中央確定的總體要求,實現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統籌安排,突出重點,著力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第一,務必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這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難得的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態勢。如果能把這種好的勢頭盡可能延長,就能為我們贏得更多的時間來解決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而一旦經濟發展出現大的起伏,被迫進行調整,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貽誤寶貴的戰略機遇。為此,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穩定宏觀經濟政策,更加注重各項政策的協調配合,更加注重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當減少中央財政赤字,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長,保障重點支出需要。縮減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按照突出重點、壓縮一般的原則,進一步調整國債資金和預算內投資結構,優先安排重點續建項目,適當開工建設事關“十一五”發展全局的重大項目。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著力優化信貸結構。

    --加強固定資産投資調控。繼續嚴把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堅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從緊控制農用地特別是耕地轉為建設用地。嚴格控制過度擴張行業的土地和資金供應,保障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有利於結構調整重大項目的建設用地和資金需要。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供給,控制高檔房地産開發,引導建築業和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

    --著力擴大消費需求。努力增加城鄉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解決教育、醫療、住房等領域的突出問題,穩定居民支出預期。積極開拓農村市場,擴大文化、健身、旅遊等服務性消費,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完善消費信貸政策,改善消費環境。

    --促進煤電油運供需銜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加快水電、核電、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建設,完善電網結構。建立健全電力需求側管理的長效機制。增加石油天然氣供給。繼續加強煤運通道、下水港口和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務必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有良好開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性任務,這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決策。今年是建設新農村的起步之年,我們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穩定發展糧食生産。繼續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努力使糧食總産量保持在上年水平。搞好土地管理和基本農田保護,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繼續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主産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糧食市場價格。加強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種子工程和植保工程。

    --著力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突出抓好農村“水、氣、路、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再解決2000萬高氟、高砷、苦鹹水、污染水和季節性缺水地區農村人口的飲用水安全問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250萬戶,帶動農戶改圈、改廁、改廚;啟動“十一五”農村公路改造工程;加快無電村電力建設,實施部分省份農網完善工程。

    --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在西部地區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繼續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基本完成農村寄宿制學校改造任務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實施《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以中西部為重點,繼續推進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再改造和新建4200個鄉鎮衛生院,達到規劃目標的68%。擴大新型農村衛生合作醫療制度的試點範圍。啟動2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繼續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

    --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穩步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加對農民的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對種糧農民逐步實行化肥、柴油等農資直接補貼制度。加強化肥價格和涉農收費的監管,控制農用生産資料價格上漲。

    第三,務必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結構調整上取得明顯進展。

    --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認真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進一步細化鼓勵自主創新的稅收、金融、政府採購等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培育3000家左右行業骨幹企業技術中心,新建一批國家工程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積極推進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新一代大型天文望遠鏡等九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著力推進産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今年要以加快産能過剩行業結構為突破口,下決心重組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力爭在促進産能過剩行業控制總量、優化結構上邁出實質性步伐,經過幾年努力取得明顯成效。推進産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關鍵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推動競爭,實現優勝劣汰。政府在促進結構調整中的作用,一方面是通過深化改革,規範市場秩序,為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是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強引導,積極推動。要加強産業政策引導、信貸政策調節、財政政策支持,貫徹落實《促進産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提高並嚴格執行環保、安全、技術、土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等市場準入標準,嚴格控制新增産能。依法關閉一批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産條件的企業。按照市場原則,鼓勵鋼鐵、水泥、電解鋁、煤炭等行業兼併重組,支持優勢企業做強做大,提高整體技術水平和行業集中度。

    --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完善支持重大裝備發展的政策和配套措施。依託重點工程,積極推進重點領域的重大裝備國産化,帶動基礎産品和零部件的發展。

    --促進服務業全面發展。選擇若干城市開展服務業體制改革與創新試點。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西部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抓好東北地區採煤沉陷區治理、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和棚戶區改造。儘快出臺促進中部崛起的指導意見。鼓勵東部地區率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四,務必在節能降耗、轉變增長方式上取得顯著成效。中央“十一五”《建議》提出了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目標,任務十分艱巨。今年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中心,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充分挖掘節能降耗潛力,加快轉變粗放型增長方式。

    --積極推進節約降耗。抓緊制定和完善各行業節能、節水、節材、節地標準,建立各地區和重點行業能耗目標考核體系和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公報制度。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突出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業的節能工作。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組織實施國家循環經濟試點。支持循環經濟關鍵和共性技術研發及産業化示範。

    --搞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水土保持、京津風沙源治理和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加大“三河三湖”、環渤海、南水北調沿線、三峽庫區、松花江等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力度。推行清潔生産。

    第五,務必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農村改革,要全面推進以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

    --企業改革,要以貫徹修訂後的《公司法》為契機,推進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進一步深化電信、電力、民航、郵政、煙草管理體制改革,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

    --金融、財稅改革,要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堅持國家絕對控股,完善內控機制和管理制度。健全公共財政體系,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改革和完善預算管理制度。

    --投資體制改革,要進一步完善核準制和備案制。儘快制定中央預算內直接投資管理和中央政府投資項目決策責任追究等辦法。健全投資宏觀調控體系。

    --價格改革,積極穩妥推進電力、水、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

    與此同時,積極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積極穩妥地實施“走出去”戰略。

    第六,務必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上邁出新步伐。以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係、發展社會事業為著力點,紮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做好新增勞動力特別是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工作。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合理調節收入分配。抓緊建立居民收入分配監測和預警體系,規範居民收入分配秩序,調節過高收入。

    --積極幫助城鄉困難群眾解決生産生活問題。穩步推進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試點。做好災區群眾生活救濟、生産恢復和災後重建工作。

    --維護和促進社會穩定。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産管理,加大對煤礦技改、瓦斯治理的投入,強化對礦山、交通運輸、危險化學品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産的治理,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頻發的勢頭。認真解決徵地拆遷、企業改制、庫區移民、環境污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建設。

    同志們,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意義重大,任務繁重。我們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相關鏈結
· 今年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 發展改革委主任馬凱談構建和諧社會的體制保障
· 馬凱:我國“十一五”時期若干重大戰略任務
· 馬凱報告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 發展改革委主任馬凱會見德國經濟和勞工部部長
· 馬凱就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有關問題答記者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