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十五"我國食品污染物等監測網絡建設獲重大進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3日   來源:衛生部網站

    “十五”期間,經過不懈努力,我國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截至目前,監測點已經覆蓋16個省區市,覆蓋人口8.3億,佔我國人口總數的65.58%。通過網絡監測,重點對我國消費量較大的29種食品中常見的36種化學污染物、5種重要食物病原菌污染情況,以及食源性疾病病因、流行趨勢等進行了監測和評估。經過5年連續監測,初步摸清了我國食品中重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發病狀況。

    衛生部積極開展食源性疾病流行趨勢和重要致病菌防治工作評估。一是認真分析研究我國食物中毒流行病學特點。2003-2004年統計結果顯示,我國食物中毒致病因素依次為微生物性、化學性、有毒動植物性病原。微生物性病原是導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因素,中毒人數最多。化學性病原和有毒動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死亡率較高,其中化學性中毒主要由農藥(包括有機磷農藥和毒鼠強)和亞硝酸鹽誤食引起,有毒動植物性中毒主要由毒蘑菇、毒扁豆鹼、河豚毒素、桐油引起。食物中毒發生場所主要以餐飲單位、食堂為主,但2004年家庭發生食物中毒的比例較往年有所上升。食物中毒高發季節為每年二、三季度。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以肉類、蔬菜、糧食、水産品、食用菌等為主。

    二是研究提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防控措施。2003、2004年副溶血性弧菌導致的食源性疾病分別佔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40%和23%,均為微生物食源性疾病的首要病因。針對上述情況,衛生部專門對生食牡蠣中的副溶血性弧菌開展了危險性評估,發現了與此類疾病顯著相關的危險因素,並根據危險因素提出了4項控制措施。應用上述控制措施,可將每餐患病的平均風險降低到十萬分之一以下。

    三是實現資源共享,會同有關部門共同改善食品衛生狀況。根據監測情況,衛生部發佈相關食品安全預警信息。為促進更廣泛地利用監測網絡信息,衛生部向農業、環保等相關部門通報情況,促請其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強水源等環境監管,加強農藥、獸藥和飼料、飼料添加劑使用監管,重視對食品種植、養殖源頭污染的控制。還向有關行業部門通報了醬油中氯丙醇和皮蛋中鉛污染情況,要求行業部門儘快改進生産工藝並加強行業管理。

 
 
 相關鏈結
· 衛生部將在農村增加流感監測網點
· 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及細菌耐藥監測網建立
· 衛生部印發《方案》對鉤端螺旋體病全國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