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電力電子等行業2005年運行分析及2006年趨勢預測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18日   來源:發展改革委網站

煤炭行業2005年運行分析及2006年趨勢預測

    2005年,煤炭行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煤炭生産和銷售保持穩定增長,庫存保持較高水平,市場供求關係基本平穩,煤炭價格總體穩定,經濟效益持續改善,煤炭供應緊張局面趨於緩解,煤炭經濟運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一、運行情況

    (一)原煤生産。據行業調度統計,2005年,全國原煤産量21.1億噸,同比增加1.56億噸,增長8%。其中:國有重點煤礦10.3億噸,增長10.5%;國有地方煤礦10.8億噸,增長5.8%;鄉鎮煤礦7.9億噸,增長8.3%。這是近三年來增幅較低的一年。

    (二)煤炭運銷。全年鐵路運輸煤炭10.7億噸,同比增加7929萬噸,增長8%;主要煤炭中轉港口運輸煤炭3.7億噸,增加3333萬噸,增長9.9%。全年商品煤銷量20.4億噸,增加1.9億噸,增長8.1%。

    煤炭出口7107萬噸,同比減少1460萬噸,降低17%;煤炭進口2617萬噸,增加747萬噸,增長40.1%

    (三)煤炭庫存。年末全社會煤炭庫存1.4億噸,比年初增加3623萬噸。其中:煤礦庫存2894萬噸,增加157萬噸;主要煤炭中轉港口庫存1423萬噸,增加586萬噸;直供電廠庫存2370萬噸,增加1271萬噸;重點鋼廠庫存343萬噸,增加118萬噸。

    (四)煤炭價格。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商品煤平均價格270.2元,同比提高63.77元/噸,增長30.8%。其中發電用煤平均價格212.75元/噸,提高50.24元/噸,增長30.9%。

    (五)利潤。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552億元,同比增加243億元,增長78.8%。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煤炭企業實現利潤335億元,增加142億元,增長73.2%。

    (六)職工收入。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16萬元,同比增加4516元,增長26.4%。

    (七)固定資産投資。全年煤炭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144億元,同比增加691億元,增長65.5%。

    二、運行特點

    綜括2005年煤炭經濟運行,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煤炭産運銷穩定增長,保障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在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拉動下,煤炭生産、運輸、銷售均同比增長8%左右,但受國家實施宏觀調控,進一步抑制高耗能行業的過快增長,以及南方來水情況好、水電增發等因素的影響,煤炭産運銷增幅比去年明顯回落。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無論是迎峰度夏還是冬季用煤高峰季節,煤炭供應均保持了基本穩定,沒有出現大的告急現象。

    (二)煤炭庫存大幅增加,價格保持基本穩定。在煤炭庫存普遍增加的同時,受大秦線、侯月線運能大幅增加影響,新增煤炭庫存主要集中在中轉港口和用戶。年中我委曾會同有關方面幾次組織煤炭疏港,重點電廠、鋼廠的煤炭庫存普遍達到或超過了合理水平。

    全年煤炭價格總體穩定,分階段呈現“U”字型。一季度承接2004年供應緊張趨勢,煤價處於高位;二、三季度需求增幅趨緩,市場煤價格也有所回落;四季度進入冬季用煤高峰,市場煤價格再趨回升。

    (三)國家、企業和職工利益關係比較和諧。2005年,規模以上煤炭企業上交增值稅和所得稅624億元,增長53.7%;企業留利370億元,增長78.8%;企業成本增長45.5%,除材料費、電費增加外,主要是安全生産費用和職工工資增長,其中,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平均提取安全生産費用16元/噸。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煤礦建設投資趨熱,産能過剩壓力增加。在近幾年煤炭需求快速增長、煤價大幅上漲的情況下,各方面投資辦礦的積極性空前高漲。2002年至2005年連續4年分別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86億元、414億元、702億元和114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43.3%、60.8%和65.6%。煤礦生産能力迅猛增長,潛在的産能過剩、供大於求的壓力增大。

    (二)鐵路運力緊張局面有所緩解,但部分地區仍然緊張。近年來鐵路部門通過對大秦、侯月等線路實施技術改造,運能明顯增加,有效緩解了東南沿海地區煤炭供應緊張的壓力,但其它鐵路直達線路的運能均已飽和,運力增長受限,致使近年來地處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煤炭運輸仍然比較緊張。

    (三)煤礦安全事故不斷發生,形勢依然嚴峻。通過開展安全生産專項整治,煤礦安全生産狀況總體略有好轉,但重特大事故接連發生,死亡人數居高不下。2005年全國煤礦安全事故死亡5938人,居世界各國之首。其中發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11起,死亡961人,同比增加3起、438人。特別是在一年中相繼發生四起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重事故,造成了人民生命財産的巨大損失。

    (四)計劃內、外電煤價格矛盾比較突出。在全國煤炭價格總體穩定的前提下,電煤價格的結構性矛盾凸顯。目前全國計劃內電煤價格比市場電煤價格相差30-80元/噸,有的高達100元/噸左右。而計劃內電煤一般為優質動力煤,這就造成同質不同價和優質低價的現象,未能形成正確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

    四、2006年煤炭産運需形勢預測

    (一)需求小幅增長。隨著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煤炭需求也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但由於宏觀調控成效進一步顯現,以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高耗能産品的過快增長繼續受到抑制,社會各方面的節能效果愈益明顯,煤炭需求的增幅將低於近幾年的水平。預測2006年國內煤炭需求21.7億噸左右,其中發電用煤12.1億噸,加上出口8000萬噸左右,總需求約22.5億噸。

    (二)産能過剩壓力逐漸顯現。據我委組織各産煤省(區、市)統一核定,截止2005年4月,全國持有煤炭生産許可證的煤礦核定能力為22.6億噸。而且近幾年生産能力迅速增長,2005年投産新增能力至少在6000萬噸以上,新建和改擴建煤炭項目增多,産能過剩的壓力逐步顯現。當然也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主要是目前不具備基本安全生産條件的小煤礦,將有約5000處被關閉,這對煤炭産量也會産生一定影響。

    (三)總運能繼續增加,但局部趨於飽和。大秦線通過改造,2006年運能將達到2.5億噸,新增5000萬噸;侯月線增加500萬噸左右。但石太、太焦、隴海等主要幹線的運能均已飽和,2006年還將實施第六次大提速技術改造,增加運能困難。秦皇島港“煤四期”擴能工程已經完工,“煤五期”工程將於2006年一季度完工,總計每年增加6500萬噸的吞吐能力。

    綜上分析,2006年煤炭供需將保持總量基本平衡、比較寬鬆的格局,短期內不會出現全面供應緊張,也不可能出現嚴重供大於求,但不排除局部地區、個別時段出現緊缺或積壓問題。

    五、有關措施建議

    2006年煤炭經濟運行,必須堅持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針,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煤炭工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堅持總量調控、關小上大、有進有退、産能置換的原則,大力推進結構調整,提高産業素質,保障煤炭供需高質量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一)加強産運需協調,保障煤炭供應。加強運行協調工作,做好生産與銷售、産煤地區與消費地區、重點用戶與一般用戶、內貿與出口、鐵路、公路和水路運輸等綜合平衡。抓緊建立全國煤炭運行監測監控系統,提高運行調節的針對性、時效性。根據近幾年運行特點,要高度重視、重點抓好電力迎峰度夏和冬季取暖兩個用煤高峰季節,以及元旦、春節等重要節日和重大會議期間的煤炭供應。加強市場動態監測,做好應對颱風、洪澇災害等緊急情況下的煤炭調度,保障穩定供應。

    (二)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煤炭生産監管。抓緊修訂發佈《煤炭生産許可證管理辦法》,從井型規模、資源回收、環境保護、從業人員資質等方面提高準入條件,明確持證煤礦在煤炭生産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定,並按照《國務院關於預防煤礦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加大對違法的處罰力度。抓緊制定完善煤礦生産能力核定辦法和核定標準,加強生産能力日常監管,嚴格控制超能力生産。抓緊制定煤炭資源回收率、環境保護以及煤炭生産許可證年檢辦法等配套規章。

    (三)繼續推進煤炭訂貨制度改革。總結近年來煤炭訂貨初步改革經驗,按照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煤炭市場交易機制的目標,進一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打破行業壟斷,減少政府干預,充分尊重和發揮市場主體的地位和作用,鼓勵供需雙方自主銜接,簽訂中長期合同。改革電煤價格形成機制,堅持在政府監管條件下放開電煤價格。組織有關方面開展調研,加快建立以全國煤炭交易中心為主體自主交易和政府宏觀調控的現代化煤炭交易體系。

    (四)加強煤炭經營監管,整頓煤炭市場秩序。進一步貫徹《煤炭經營監管辦法》和我委關於嚴格規範煤炭經營資格審查監管的通知。組織和指導各地制定煤炭經營企業合理佈局和總量調控規劃,從註冊資金、儲運場地、經營設施、專業人員等方面抬高準入門檻。鼓勵和支持耗煤量大的大中型工業企業,與煤礦簽訂煤炭直銷合同,建立長期穩定的購銷關係。對民用型煤加工經銷繼續大力推行集中粉碎、定點成型、統一配送、連鎖經營的方式,擴大經營規模和供應區域。同時,依法打擊在煤炭經營中短斤缺兩、摻雜使假、偷稅漏稅等不法行為。

    1 2 3 4  
 
 
 相關鏈結
· 宏觀調控措施到位 今明兩年電力供需將趨向緩和
· 2005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達6800億元
· 前三季度機械、醫藥行業國有重點企業利潤穩步增長
· 煤炭工業協會第一副會長濮洪九答經濟日報記者問
· 發展改革委提出以循環經濟模式解決煤炭業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