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新聞界積極履行輿論監督職能關注民生獲好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25日   來源:新華社

與人民同行 與時代同進
——我國新聞隊伍和新聞報道呈現嶄新風貌

    新華社北京3月25日電(記者 曲志紅、隋笑飛)“你們的報道不僅促進、激發了網民的政治熱情,還對這種熱情激情進行梳理引導,凝聚人心正氣,引發國人的責任感。”

    這是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錢越強讀者在網上給一家權威新聞媒體今年“兩會”報道的留言。

    近年來,像這樣獲得讀者、觀眾好評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多。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我國新聞界不斷強化自身隊伍建設,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深化、拓展、創新新聞報道,大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大力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所取得的光輝業績,凝聚共識,鼓舞人心,為激勵和動員全國各族人民致力於振興中華的偉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新時代新風貌,新型記者隊伍生機勃勃

    隨著我國新聞事業的快速發展,新聞從業人員也急劇增加。到2005年,我國正式持有新聞記者證的有15萬餘人。新聞從業人員達70多萬人。

    這是一支與我國的改革開放同步發展、成長壯大的新型記者隊伍。根據2005年統一換發新版記者證時的統計資料,目前,我國這支記者隊伍顯示出中青年多、高學歷者多、多民族且男女從業者各半的時代特點。

    “做記者都有較完備的知識體系,不一定是一個專才,但必須是一個通才。他們觀察力敏銳,總能抓住老百姓關注、關心的問題予以報道。而且大多數記者都很有正義感,能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替百姓説話。”這是一位正在讀研究生的女青年對“記者”這個職業的感覺。

    新聞工作是一項光榮而神聖的工作,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反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謳歌時代英雄和各行各業的先進典型,正確開展輿論監督,反映群眾呼聲,傳播服務大眾的信息和知識。新聞記者要承擔這樣的使命,需要熱情、正義感、責任感和敏銳的頭腦。也因此,新聞工作需要高素質的人才。

    據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2005年的統計,在目前我國約15萬名新聞記者中,98%以上擁有大專以上學歷。其中,大學本科畢業生最多,為64%;大專學歷者其次,為20%;碩士學歷者佔13%;擁有博士學歷的佔1%。而且,他們中幾乎包括了各個學科各個專業的畢業生。可以説,我們現在的新聞隊伍,是一支文、理、工、醫、外語等各門類人才的大會聚。

    難得的是,這支擁有高學歷的隊伍越來越年輕化,據統計,尤以20至30歲青年人最多,佔29%;30至40歲中青年人佔27%;40至50歲中年人佔24%;50歲以上者只有20%。更能體現時代特點的是,如今我國的新聞界還是一支真正多民族大團圓的隊伍,幾乎每一個省份都擁有不同民族的新聞工作者。

    細心的觀眾和讀者會發現,過去我們的新聞記者在採訪國外人士時往往要借助翻譯,而現在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記者們都會直接以外語與被採訪者對話。如今,無論是外語還是電腦、攝影等採訪需要的各種“本事”,新聞記者們掌握得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很多記者一專多能,集文字、攝影或攝像、錄音等“多功能”于一身,生機勃勃地活躍在新聞採訪第一線。    

  謳歌時代,記錄歷史,新聞報道精品迭出

    《中國國家主席與艾滋病人握手》《國有企業改制一定要規範》《政府軟體採購問題追蹤》……

    這些都是2005年中國新聞獎的獲獎作品。中國記協一位負責人介紹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時説:“它們抓住了‘三個重大’--重大主題、重大典型、重大事件;體現了‘三個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達到了‘三個增強’--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吸引力、感召力、影響力。”

    近年來,我國新聞界轉變作風,改進文風,創新新聞報道,提高宣傳水平,收穫了大量優秀新聞作品。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新聞媒體的重大責任。中央和地方新聞媒體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精心策劃,週密組織,使新聞宣傳形成強勢,充分反映了社會輿論的主流。    

    從落實科學發展觀主題宣傳活動,到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從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到神舟六號載人航天工程--2005年我國新聞界組織精兵強將,精心策劃,濃墨重彩地給予報道,給全國的讀者和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任何一個現代人的生活,都離不開新聞。” 深圳南山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教研室唐建新副主任談及新聞對青少年的影響時説:“學生的理想與信念、對於人生道路的思索啟發往往來自生活文本,新聞便是其一。”

    我國新聞界連續不斷地精心推出了一批新時代楷模人物的報道,許振超、任長霞、牛玉儒、王順友、侯祥麟……這些經新聞界的廣泛報道使全國人民所熟知的先進典型,以真實客觀、鮮明生動的形象走進人們的心坎,成為新時期新時代人們學習的榜樣。很多普通讀者看了這些報道後紛紛來信來電或在網上發表感言:我們仿佛又看到當年的雷鋒、焦裕祿回來了,希望這樣的好幹部、好黨員越來越多!

    把體現黨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統一起來,我國新聞界近年來積極履行輿論監督職能,積極反映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推動和促進了一系列問題的解決。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報道中,新聞媒體對代表委員們就國事、民生發表的真知灼見給予極大關注。建設新農村問題、教育亂收費問題、環境保護問題等等,一篇篇反映基層群眾和廣大人民心聲的報道帶著沉甸甸的分量。一位以“和諧社會”為名的網友在網上留言説,只有中國共産黨,才會“真心”以中國的老百姓為本,才會“全心”維護中國老百姓的基本權利,才會“用心”為中國的老百姓服務。

    謳歌時代,記錄歷史,以此為使命的新聞記者們,通過一件件新聞作品,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送到千家萬戶,把中國的聲音傳向世界各地,引導和激勵著人們銳意進取,共同前行。    

  三深入三貼近,優秀新聞記者樹立職業楷模

    在推出大量新聞精品的同時,一批批優秀新聞工作者也在迅速成長。

    2005年11月8日第六個中國記者節這天,172位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光榮稱號。長沙晚報記者程放軍被譽為“追逐洪峰的新聞記者”,20世紀末,湖南5年遭遇4次大洪水,他都是第一個上前線,最後一個撤回來。中央電視臺的徐少兵採訪中不慎摔倒,頭上臉上挂著鮮血的他卻堅持工作,確保了電視新聞的正常播出;新華社記者黃敬文赴巴格達任攝影記者,炸彈在身邊爆炸、採訪遭當地人圍攻等種種危險都不曾令他退卻,10個月間發回圖片近千張……

    到第一線去,到現場去,這是記者的職業要求,也是許多優秀新聞人的追求。對新聞事業的忠誠激勵著大批兢兢業業的新聞記者忘我地奔赴每一個新聞現場,無論前面是洪水、戰爭、大火,任何危難都不能阻擋他們的腳步。    

    2003年的非典之禍,其危險的性質,決不亞於戰爭。大批記者冒著被感染的危險深入抗擊非典的第一線,很多人甚至直接進入到被隔離的非典病房採訪。協和醫院院長戚可名教授感慨地説:“看看這些記者,這就是他們面對危險的態度,他們是真正的戰士!”

    對於一個優秀的記者來説,戰場無處不在。

    廣州日報記者關雅文,常將筆鋒指向生産行業中不為消費者所知的灰色地帶:《家電維修還有多少貓膩沒揭開?》《麵粉廠家不敢吃麵食》《雞精標準豈能保護落後?》等數十篇系列報道促使有關部門做出回應,重新出臺政策,規範行業發展,許多不利於消費者的生産行業“潛規則”得以改寫。

    中國青年報記者洪克非從2005年3月起連續發表了調查性報道《一個公民從遇車禍到凍死路邊的悲慘5天》等稿件,從29歲的張衡生凍死路邊的偶然事件,分析國家救助措施尚需完善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該系列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有關部門遂醞釀為精神病人救助立法。    

    與人民同行,與時代同進,這是黨和國家對新聞工作寄予的厚望,也是幾十萬新聞工作者的人生理想。他們用反映生活本質、把握社會主流、為群眾喜聞樂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新聞精品回報人民和時代,用自己的優秀表現贏得了黨和人民的信任和嘉許:

    “實踐證明,這是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隊伍,是黨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賴的隊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