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農村電網改造在貴州省紮實推進鄉村面貌大為改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14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農村電網改造在貴州省紮實推進,破除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最基礎的瓶頸,大幅度減輕了農民負擔,使鄉村面貌大為改觀。

  因電量不足和高電價而重新點起煤油燈、蠟燭的農民,再次拉亮電燈、打開電視、開動電機,山村的夜晚星光燦爛。

  如今,電網改造全面完成已有3年,筆者近日在各地農村採訪,目睹了農村悄然發生的變化。

  山村的夜晚星光燦爛

  3月23日,在貴州省丹寨縣卡拉村,一片金黃的菜花簇擁著一幢新落成的木質吊腳樓,樓裏傳出嘹亮的苗語歌聲,農民楊啟花在電視前津津有味地看多彩貴州丹寨賽區的比賽,笑得合不攏嘴,電飯鍋裏的飯也飄出香味。

  村支書王玉和告訴筆者,“電燈像個小火炭,電視買了不能看,水泵放著不能轉。”這是農村過去用電的真實寫照。多數村民嫌用電太貴且電壓不穩定,鄉親們買來的家用電器不能正常使用,甚至有把電冰箱當碗櫃,洗衣機作米桶的。他家購買的電冰箱因電壓太低而“待崗”閒置了很久。

  自從全縣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後,低廉的電價激發了村民的電力消費慾望,許多家庭紛紛購買各種電炊具,村裏掀起了一場“廚房革命”。距卡拉村不遠的白元村一度沉寂。每逢夜晚,村裏黑漆漆的,僅有的幾臺小電機因電量不足常常“罷工”。

  農村電網改造改到了村裏,白元村成了名副其實的“電機村”,打米機、水泵等用電的小型農用機械有140台,白元村加工的鐵制農具在周邊農村集市上已樹起了自己的品牌。晚上,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溫馨而美麗。

  興義市納灰村特有的枯藤、老樹、小橋、流水、人家組成的山村風景韻味無窮。村民岑志興、楊連紅、楊幹雲率先辦起“農家樂”,電力部門為他們安上了一戶一表,這些用戶現在每月用電量均在300千瓦時以上,用電量比從前翻了10倍。現在靠旅遊致富的納灰村全村年人均收入已由原來不足2000元上升至2700元以上,村裏的8戶貧困戶也蓋起了新房。

  電力不再是發展“瓶頸”

  卡拉村過去是丹寨縣經濟發展最落後的特困村之一,雖有做鳥籠的傳統手藝,但長期以來形不成規模。

  農村電網改造後,村委會建立了衛星電視遠程教育站,農民通過遠程教育資源查找資料,了解到全國鳥籠市場需求大眾化趨勢的信息,村委會組織農民改手工製作為電機製作鳥籠,漸漸形成産業,每戶人家門廊上不挂燈籠挂鳥籠,成為當地一景。雲南、廣西、湖南和四川等地的商人紛紛慕名前來訂購鳥籠,去年鳥籠銷售收入就有上百萬元。

  丹寨縣龍泉鎮由於距離縣城較近、勞動力相對便宜,不少外地客商打算把企業搬到鎮裏。鎮政府看到這一機遇,也抓緊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稅收、徵用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可是,許多企業來了又走了。理由是,縣裏的電力連農民照明都成問題,企業用電怎麼保證?

  正當龍泉鎮一籌莫展之時,農村電網改造開始了。通過改造,變壓器容量增加了。很快,礦業開發公司、松脂廠等外地企業前來安家落戶,目前全鎮已有各類企業57家。

  網改架起黨群關係連心橋

  站在新裝的電線桿前,松桃自治縣大坪鎮鎮江村的村支書吳明章説,在農網改造前,電價高,農民負擔重。加上變壓器容量小,拉閘限電也是常事。兩期農網改造後,農村電力管理日益規範,供電系統作風顯著改善,種種矛盾糾紛逐漸緩和。農民和城裏人一樣,感受到了同網同價,優質電能的好處。丹寨縣白元村農民楊永泉説:“過去電燈像鬼火,電視長黑影,電價真離譜。現在,電燈明又明,電視看得清,電價很公平,電工服務勤,農網改造好,不忘黨恩情。”

  據貴州省電網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貴州全面實現了全省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同網同價,全省農村一戶一表率達到75.4%。農民用電量不斷攀升,丹寨縣農村僅生活用電一項就呈兩位數增長,增長平均幅度為15%。全年向農村的售電量達到18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48%。 (王橋)

 
 
 相關鏈結
· 上海將在2006年投入184億元進行電網建設與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