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17日   來源:光明日報

發展科學基金文化 推動科技創新文化建設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 陳宜瑜

    胡錦濤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提出“發展創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明確了新時期創新文化建設的原則和思路,對我國科技創新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國家支持基礎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管理機構,必須深刻理解胡錦濤同志的講話精神,準確把 握科學基金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戰略定位,切實為國家科技創新文化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對基礎研究和部分應用研究工作,逐步試行科學基金制。”1986年2月14日,國務院批准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是黨和政府落實鄧小平同志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英明論斷,發展我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一項戰略舉措;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經費由計劃管理體制向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競爭機制轉變的重要標誌;是中國政府尊重和保護科學家的首創精神,推進科學民主管理的成功實踐。

    20年來,科學基金從小到大,蓬勃發展,成績顯著,聲譽日隆,基於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科學基金制這種良好的制度所展現出的勃勃生機。而維繫這種生機的,則是在實踐中不斷積澱和發展的一種文化,或稱之為科學基金文化。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在社會實踐中産生和逐步形成的、以各種內隱和外顯的模式傳播、演化的知識和精神體系。其核心是思想觀念與價值準則,其魅力是無形而巨大的。有人用“制度是保障,文化是靈魂”來詮釋制度與文化之間的關係,是頗有道理的。因為,如果沒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作為支撐,沒有深受這種文化熏陶的人來貫徹,再好的制度也會失去活力。

    科學基金文化無時無處不在發揮作用:滲透到科學基金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體現到科學基金髮展的每一個階段,影響著與科學基金髮生聯絡的每一個人。這種文化映射出科學基金制的實質內涵,集成了科學基金工作的優良傳統,不僅體現在科學基金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之上,也鐫刻于科學基金工作者的感悟與記憶之中。近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舉辦的以弘揚和傳承科學基金文化為主題的“我與科學基金”徵文活動,得到眾多科學家和科學基金管理工作者的熱情關注和支持。從而立之年的青年人,到耄耋之年的老科學家,幾代科技工作者暢談同一個話題,敘説同一種感受;一篇篇佳作講述了“我與科學基金”的故事,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真情的流露——或記錄與科學基金事業之緣分,或頌揚科學民主之風尚,或抒發艱苦創業之感悟,或暢談服務科學家之體會……以小見大,微而足道,從不同側面表達了科技工作者與科學基金難以割捨的情結,見證了科學基金蓬勃發展的歷程,折射出一種富有生機與活力的科學基金文化。

    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都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從孕育、雛形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也需要一個人們對其感悟、認同到接受的過程。科學基金文化雖經幾代科學基金人和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培育,終究不過20年,仍處於不夠成熟的階段。但人們卻分明能夠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它所展現出的勃勃生機和強大生命力。就現階段而言,我以為,科學基金文化的內涵至少體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它應當是尊重科學的文化。20年來,科學基金一直貫徹“依靠專家、發揚民主、擇優支持、公正合理”的評審原則,為科技界廣泛推崇;近期,又提出“尊重科學、發揚民主、提倡競爭、促進合作、激勵創新、引領未來”的工作方針,贏得了科技界的廣泛認同。上述原則和方針,以尊重科學為根本要求,體現了科學基金的基本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尊重科學的要義有兩點,一是尊重科學家的首創精神,二是尊重科學規律。

    尊重科學家的首創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具體運用。這一觀點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集中起來就是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科學基金所相信和依靠的“群眾”,應當是以廣大科學家為主體的科技工作者。建立在群眾觀點基礎上的科學基金文化,就是要尊重科學家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自由探索的主體作用,使科學基金成為黨和政府聯絡廣大科學家的橋梁和紐帶。正如溫家寶同志所指出的:“不要失掉與廣大科學家的聯絡,而要加強這種聯絡,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不要失去與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聯絡,而要加強這種聯絡,這是我們發展的基地……密切基金會與廣大科研人員、科研單位和大學的聯絡,這一點是根本的。”加強科學基金文化建設,就應當倡導真心依靠科學家、密切聯絡科學家、熱情服務科學家的管理理念。

    尊重科學規律,特別是基礎研究發展規律,按基礎研究發展規律辦事,是在科學基金工作中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學基金文化倡導的重要理念。按基礎研究發展規律辦事,就要深刻認識基礎研究的功能,牢牢把握支持基礎研究的定位不動搖;深刻認識基礎研究“雙力驅動”(科學自身發展的推力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力的雙重驅動)的特徵,正確處理自由選題和發揮導向作用之間的關係;深刻認識自由探索對自主創新的極端重要性,充分發揮科學家自由探索的精神;深刻認識科學積累與學科建設的關係,堅持促進學科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深刻認識基礎研究風險性強等特點,大力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環境;等等。總之,要使科學基金成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及時雨”,從而保護科學家“細聽蟬翼寂,遙感雁來聲”的科學敏感,引導科學家自由探索與創新。建設科學基金文化,就應當把尊重和遵循基礎研究發展規律的理念融入科學基金管理和基金項目實施的過程之中。

    其二,它應當是公正透明的文化。從尊重科學、服務科學家的理念出發,著眼于為最廣大的科學家服務,要求科學基金工作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科學基金曾被科學家譽為“公信力最高的平臺”,其公正性最為科技界所珍視,也是科學基金文化彌足珍貴的內涵。建設科學基金文化,就要始終不渝地堅持科學基金的公正性,在管理與服務中貫徹公開、透明的理念,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科學基金的聲譽。

    科學基金文化對置身其中的科學家和科學基金管理工作者有著無形的規範作用。一位科學家在擔任科學部主任後,被老同學告誡説,趕快把你們家裏的門檻加固。意即當了基金委的“官”,走門子、拉關係的人就會魚貫而入。可是後來的事實告訴他,家裏的門檻平靜、安穩得很,根本用不著加固。個中原因,一方面是科學基金公正評審的文化傳統,一方面是他本人自持頗嚴。我想,我們從事科學基金管理的人,大概都有過與那位科學部主任同樣的感受。正如一位科學家所説,20年來,科學基金利用其長期積累的人力資源優勢、自然形成的品牌效應的魅力,為探索科學前沿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提供了平等競爭的平臺。堅持“創新面前人人平等”,不以身份名望論高低,當屬科學基金文化的應有之義。

    其三,它應當是激勵創新的文化。自主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對各種科學文化的本質要求。一位科學家深有感觸地説,科學基金是播種機,她播撒的是源頭創新的種子,培育的是自主創新的希望。當前,我國科技競爭力還相當薄弱,自主知識産權短缺,核心技術長期受制於人,追根溯源,還是原始性創新缺乏,因此,重塑和發展中國的科學文化,是自主創新的必然要求。建設科學基金文化,就應當始終堅定不移地把激勵自主創新作為根本出發點,從觀念引導、精神培育和制度建設等方面創造條件,培養勇爭世界第一的民族自信心,弘揚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保護創新火花,扶植創新種苗,最大限度地激發科學家的創造潛能,著力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我想,這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賦予科學基金文化的使命。

    片言不能居要。對科學基金文化的理解,還會隨實踐的發展逐步深化。科學基金文化是科技創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技界加強科技精神文明建設,全社會提倡精神追求、日益重視文化“軟實力”的今天,探討文化內涵對於進一步明確科學基金文化建設的思路是十分必要的。期望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參與討論,以不斷豐富和深化對科學基金文化內涵的理解。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展望未來戰略機遇期,科學基金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刻理解胡錦濤同志關於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著眼于國家科技創新文化建設的高度,不斷推進科學基金文化建設,準確把握“支持基礎研究,堅持自由探索,發揮導向作用”的戰略定位,把“尊重科學、發揚民主、提倡競爭、促進合作、激勵創新、引領未來”的工作方針,落實到全心依靠科學家、密切聯絡科學家、熱情服務科學家的管理實踐,為繁榮基礎研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