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三峽大壩建成不代表工程結束 工程09年全部竣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17日   來源:新華社

    三峽工程:自主創新的標桿

    新華社三峽工地5月17日電(記者江時強、李永文、田剛、吳曉東)6年時間跨越30年技術差距!

    在一無裝機經驗,二無技術,三無製造能力的情況下,建成世界容量最大、直徑最大、重量最重的水輪發電機組!

    國內製造企業成功實現從三峽左岸機組分包商到右岸機組獨立承包商的飛躍,不僅具備自主設計、製造、安裝特大型水輪發電機組的能力,而且與跨國公司同臺競技,毫不遜色!

    這是“三峽模式”以重點工程帶動自主創新的成績單,是實踐者探索出的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成功路徑,同時也是國內自主創新的新標桿。

    國家主導奠定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基礎

    “三峽模式”的成功實踐説明,以重點工程帶動自主創新過程中,國家建立強有力的保障支撐體系,牢牢掌握引進主導權,能夠有效推進引進消化再創新。

    “成功引進消化國際先進技術,是再創新的前提和基礎。”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説,三峽工程的兩個世界之最--“難度最大、訂單最大”,為我國運用工程籌碼,博取外國公司先進技術創造了可能。

    三峽電站單機容量70萬千瓦,是世界上容量最大、直徑最大、重量最重的機組,特別是因防洪和排沙的需要,電站運行水頭變幅巨大,既要確保機組運行穩定性,又要求較高效率,機組設計、製造和安裝難度超過世界上已有的任何大型機組,對國際上所有著名水輪發電機組製造廠商都具挑戰。

    同時,總金額為7.4億美元的三峽左岸14臺水輪發電機組的一次性採購合同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水電機組採購項目,在全球水電行業處於低谷的情況下,對跨國公司無疑很有吸引力:介入三峽電站建設,既能搶佔新世紀巨型機組技術制高點,又能獲取巨大商業利益。

    國務院為此審時度勢地提出,三峽工程左岸電站機組面向國際市場招標採購,通過國際招標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高國內製造企業水平。根據國務院制定的原則和要求,中國三峽總公司成功引導外國製造廠商答應並承諾“三個必須”:投標者必須同意與中國製造企業聯合設計、合作製造;必須向中國製造企業全面轉讓核心技術,培訓中方技術人員;中國製造企業分包份額不低於合同總價的25%,14臺機組中的最後2臺必須以中國企業為主製造。此外,還要求外方連同設計軟體一併轉讓給中國企業。為督促其履行承諾,總公司將國內製造企業滿意度作為支付技術轉讓費的前提條件,確保外方轉讓出所有核心技術。

    為保證技術轉讓與自主創新戰略成功,國家專門建立了組織和政策保障:成立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作為工程建設的最高決策機構,歷屆總理、副總理親自擔任主任和副主任,各部委主要負責人是成員。樞紐、輸變電工程建設分別由三峽總公司和國家電網公司作為項目法人承擔實施。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蒲海清説,這個權責明確的新型工程建設管理組織體系既體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原則,又理順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企業和市場之間的關係。

    與此同時,國家從每度電費中抽出4厘錢,加上貸款、發行債券、出口信貸等各項支持,涓涓細流最後匯聚成近2000億元的三峽建設基金,保證了技術引進費用充足,國內骨幹企業也得以投入足夠經費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為消化引進技術開展再創新夯實了基礎。

    競爭逼出創新“內生動力”

    李永安告訴記者,三峽工程的技術引進,每一項都盡可能在國內找兩家以上承接單位,以避免形成國內壟斷,通過競爭逼出了國內企業的創新“內生動力”。

    在確定國內技術受讓和分包製造企業時,三峽總公司和國家電網公司授予外方選擇權,讓其在備選企業中自由選擇比較優秀的進行合作,同時在一些設備的技術轉讓中,規定外方要向中方兩家企業轉讓技術,形成企業研發相互競爭的局面。

    國內企業為爭取成為技術承接方,儘早消化吸收外方先進技術,搶佔未來市場競爭制高點,增強了緊迫感,開始從過去被動等待國家計劃到主動開展技術改造和科研攻關。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簡稱東電)所屬的東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志橋説,為按期生産出高質量的三峽機組,公司投資數億元進行了10多年所沒有的技術改造,自主創新和核心製造能力進一步提高,具備了年産2套-3套三峽機組的生産能力。通過三峽左岸機組的聯合設計、合作製造,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開發,東電産生了一大批優秀科研成果和專業帶頭人,為研製三峽右岸機組及其他巨型機組提供了技術保障。

    中國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不甘落後,所屬的哈爾濱大電機研究所副所長陶星明告訴記者,哈電將攻克三峽發電機組技術難題當作鍛鍊培養企業研發能力的難得機遇。針對三峽工程中大負荷水電機組推力軸承設計製造是世界上公認的難題、國內外均無成熟設計製造經驗的情況,哈電集合研發力量進行了一次技術革命,首次將彈性金屬塑料瓦應用在水電機組推力軸承上,成功改造了幾十個電站數百台機組的推力軸承。

    在三峽左岸電站建設中,國內企業通過相互競爭提高,快速消化吸收外方技術,再創新能力快速提升,製造的最後兩台機組成功安裝並提前投産發電,各項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國産化率最高達到了85%。哈電、東電自主開發出綜合水力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三峽右岸轉輪,各自贏得自主研製三峽右岸4臺機組的合同,順利完成了從左岸機組分包商到右岸機組獨立承包商的重大角色轉變,依靠自主創新形成了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能力。

    如今,圍繞三峽産業鏈,我國裝備製造企業已成整體崛起之勢。大型水輪機製造領域東電、哈電南北齊頭並進;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先後完成了三峽水輪機所用大型毛坯件的研製;太原重工集團自行研製了1200噸橋式起重機。

    群策群力凝聚創新合力

    “如果前期沒有紮實的技術積累和一定程度的原始創新,國內企業在三峽工程建設中不可能引進真正先進的技術,也難以實現消化再創新。”哈電副總經理苗立傑比喻説,就像讓小學生聽大學教授講課,天天學也難以領會掌握。從三峽工程實踐看,以重大工程吸引技術轉移並帶動自主創新,必須先有技術積累,一是可以逼迫外方不能隨意提價,二是能夠迫使外方提供真正先進的技術。

    李永安説,國外企業視技術為生命,不會拱手轉讓自己最核心的技術。當年哈電與跨國公司聯合設計製造湖北清江30萬千瓦水電機組時,哈電希望外方轉讓其中一個設計軟體,以提高水輪模型設計水平,可對方報出了3000萬美元的“天價”,直接把中方擋在了門檻之外。

    三峽工程技術引進是國家調動産、學、研力量集體攻關、形成合力的結果。三峽工程的重大裝備科研攻關連續列入5個“五年計劃”,從上世紀80年代三峽工程論證開始,國家先後組織了哈電、東電、哈爾濱大電機研究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長江水利委員會、電力部南京自動化院、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河海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單位開展科技攻關。這些科研攻關成果成為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和初步設計的重要依據,不僅為三峽工程機電設備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奠定了基礎,也使後來與外國廠商談判時有了充實的技術支持。

    苗立傑告訴記者,我們起初要求外方轉讓三峽電站技術最核心部分--源程序時,遭到了拒絕,多次艱難談判收效甚微。這時外方技術人員參觀國內企業,了解到國內已具備了相當的水電研發實力和較高水平的計算機倣真設計能力後認為,中國企業如果自己組織力量建設三峽有可能很快趕上國外技術水平,至此才不情願地答應我們的全面技術轉讓要求,以參與分享三峽市場。

    引進國外技術之後,為確保其在國內“生根發芽”,從政府部門到製造企業充分整合資源,迅速打造了承接三峽技術轉移機遇的平臺。在研發能力方面,國家連續安排重大科技攻關計劃、重大技術引進項目,組織國內製造廠、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對三峽機組的關鍵技術進行科技攻關。在製造能力方面,國家通過技改計劃,投入近8億元資金,支持哈電和東電技術改造。

    中國工程院院士梁維燕説,“三峽模式”不僅讓國內企業引進了世界著名製造廠家的先進技術,而且具備了自主開發設計製造大型水輪發電機組的能力,同時建立了質量保證體系和科學管理制度,使我國水輪發電機組製造水平和能力具有了國際競爭力。直流輸電設備、主變壓器、電站及梯調計算機監控系統等其他相關領域獨立製造和自主創新能力同樣得到提高,正在逐步跨入國際先進行列。(完)

    1 2  
 
 
 相關鏈結
· 三峽大壩三期圍堰拆除工程進行網絡模擬施爆試驗
· 三峽大壩5月20日全線建成 將比原計劃提前9個月
· 三峽大壩將建成 今年汛期全線擋水發揮防洪功能
· 三峽大壩壩頂再度開放 每天限登頂遊客1000人次
· 三峽大壩進入施工尾聲 預計5月中旬全部澆築完工
· 工程建設單位日夜連續施工三峽大壩即將全面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