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29日   來源:經濟日報

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 田成

    我國長期致力於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20世紀50年代初即建立了適應當時生産力水平和經濟體制的社會保障制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伴隨這一過程,我國政府加快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保障體系。當前,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我國政府提出了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任務。

    一、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逐步推進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內容,政府明確了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提出了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總體目標,並相繼實行了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和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政策,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資金,制定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並組織實施,包括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在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和維護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實現“兩個確保”。1998年以來,政府針對國有企業改革面臨的突出困難,及時提出了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按時足額發放,有效地保障了4000萬退休人員、2800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以實行社會化發放為突破口,已連續兩年做到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髮放當期無拖欠。以促進再就業為中心,基本實現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的並軌,2005年底,國有企業實有下崗職工已減少到61萬人,其中在再就業服務中心的下崗職工都能足額領到基本生活費併為其代繳了社會保險費。兩個確保目標的實現,緩解了國企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社會震蕩,有效化解了社會矛盾,有力地促進了體制轉軌和國企改革的順利進行。

    (二)社會保險覆蓋範圍不斷擴大,基金收入持續增長。2005年底,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7444萬人、10648萬人、13709萬人、8390萬人和5389萬人,分別比2000年底增加3800多萬人、200多萬人、9900多萬人、4000萬人和2300多萬人。2005年,5項社會保險基金的總收入接近7000億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還多,支撐能力明顯增強。

    (三)社會保障資金籌集和監管機制基本形成。政府在不斷加強社會保險費徵繳工作力度的同時,積極調整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結構,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5年來,中央財政養老保險補助資金達到2200多億元。作為中央政府的戰略儲備,還積累了2000多億元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同時,進一步強化基金監管工作,完善基金管理和監督的法規,嚴防擠佔、挪用基金,研究探索基金的投資運營和保值增值,有效維護了基金安全。

    (四)社會化管理服務取得突破。提高社會化管理服務水平,是減輕企業的社會事務負擔,為參保人員提供優質高效服務的一項重要工作。2002年以來,政府大力推進社會保險社會化管理服務建設,到2005年底,三分之二的企業退休人員納入了社區管理。同時,城市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臺普遍建立,社會保障服務職能延伸到基層。加強勞動保障信息系統工程(金保工程)建設,為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創造了條件。

    (五)積極開展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2001年以來,政府先後在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開展了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工作。試點的重點是:推進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積極促進再就業;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建立養老保險長效機制。目前,試點工作已基本完成,為在全國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累了經驗。今年,將做實個人賬戶的試點擴大到其他8個省區市。

    二、我國社會保障改革面臨的挑戰

    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仍然存在著覆蓋範圍比較窄、制度不夠健全、管理基礎比較薄弱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也還將面對一些長遠的、深層次的矛盾,必須迎接諸多嚴峻的挑戰。

    (一)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超過10%,按國際通行標準,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同西方工業化國家相比,我國的老齡化具有規模大、速度快、負擔重的特點。人口加速老齡化導致城鎮養老負擔系數將大幅增加,醫療費用也隨之加重,我國在經濟還不發達時期就要解決比發達國家面臨的更為困難的問題。如果對這個問題沒有恰當的應對之策,不僅社會保障制度無法平穩運行,而且將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城鎮化進程加快。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的城鎮化率將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由此帶來兩方面問題:一是轉移勞動力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我國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是針對城鎮人口設計實施的,如何適應城鎮化過程中數億農村轉移勞動者的需求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二是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入城市後,農村老弱人群的基本保障問題更加突出。如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解決我國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就業形式日趨多樣化。我國的就業格局已發生明顯變化,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吸納新生和存量勞動力的主渠道,大量勞動者以靈活方式就業。傳統的以“單位”為本位的社會保障體系不能適應這種分散化、流動性強的就業格局,為數眾多的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尚未納入覆蓋範圍。如何適應就業形式變化的格局,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必須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

    在冷靜面對挑戰的同時,我們也看到,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存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正處於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期,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公共財政體系建設不斷加快,社會各界對社會保障廣泛認同和期待,都將為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重要的條件和堅實的基礎。

    三、我國社會保障改革的主要任務

    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立足基本國情,按照統籌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統籌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統籌城鎮社會保障和農村社會保障、統籌公平和效率、統籌發揮政府作用和市場機製作用的原則,把解決當前突出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結合起來,進一步健全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

    (一)進一步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

    制度創新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關鍵。為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做好制度和資金準備,我們將進一步擴大做實個人賬戶試點,在全國逐步做實個人賬戶,真正實現現收現付向部分積累的制度模式轉換。積極穩妥地做好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改革工作,建立待遇水平與履行義務更緊密聯絡的機制。制定省級統籌的規範標準,加強分類指導,逐步建立規範的省級統籌制度。同時,研究制定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探索完善城鎮居民的醫療保障體系,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研究制定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逐步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二)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範圍。覆蓋面的大小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社會保障的總體狀況。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面臨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的艱巨任務。我們將把“讓更多的人享有保障”作為推進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優先目標,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

    (三)加強社會保障的物質基礎。基金是社會保障制度的物質基礎。我們將依法強化社會保險費徵繳,做到應收盡收。積極調整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結構,建立公共財政體制,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例。做大做強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同時,鼓勵用人單位為職工建立企業年金和補充醫療保險,形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四)加強社會保障的管理基礎。良好的管理是社會保障制度有效運行的保證。我們將堅持以人為本,加強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機構的能力建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加快勞動保障信息系統工程(金保工程)建設步伐,儘早實現社會保險全國聯網,提升管理手段。

    (五)加強社會保障的法制基礎。《社會保險法》已經列入立法規劃,力爭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同時,嚴格監察執法,加強社會保障宣傳,提高各級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提高用人單位依法參保繳費的自覺性,提高勞動者依法維權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