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圖片新聞
 
非物質文化遺産面臨傳承困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9日   來源:新華社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楊鐵龍在表演“胡爾沁烏力格爾”(2006年4月攝)。“胡爾沁烏力格爾”為四胡伴奏演唱的烏力格爾,“烏力格爾”是蒙古語音譯,是一種類似説書的表演形式。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烏力格爾”日前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但由於後繼乏人,這種古老的藝術表演形式正面臨失傳危機。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是一個長遠的系統化工程,要想使非物質文化遺産永遠處在活態的傳承保護中,關鍵是要保護傳承人。但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現狀堪憂。由於傳承方式的局限,受現代文化、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很多文化遺産只剩下館藏文物,令人扼腕嘆息。新華社記者 李鋼攝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楊鐵龍在表演“胡爾沁烏力格爾”(2006年4月攝)。“胡爾沁烏力格爾”為四胡伴奏演唱的烏力格爾,“烏力格爾”是蒙古語音譯,是一種類似説書的表演形式。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烏力格爾”日前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但由於後繼乏人,這種古老的藝術表演形式正面臨失傳危機。新華社記者 李鋼攝

    在遼寧省新民市,82歲的譚振山老人最擔心的就是自己會講的1000多個故事無人可傳(2006年2月攝)。“譚振山民間故事”日前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同時是國務院公佈的518個項目中唯一的“個人品牌”。新華社記者 李鋼攝

    遼寧省岫岩滿族自治縣滿玉玉雕刻廠的設計師劉中山(左)在教學徒進行玉雕設計(4月21日攝)。“岫岩玉雕”日前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岫岩玉雕工藝需要長時間學習才能掌握,但學習期間收入微薄。願意投身這個行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瀋陽評劇院68歲的演員張秀清(右)在指點14歲的呂曉天進行表演(6月7日攝)。遼寧省瀋陽市的評劇日前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由於演員收入低,瀋陽評劇院人才流失嚴重。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相關鏈結
· 國務院通知公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 文化部揭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標識
· 北京啟動“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展示活動”
· 國家中醫藥局:中醫7項目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 江蘇省在全國率先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進行立法
· 廣東省78個項目進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