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成功轉化一項技術,使我們在很短的時間躍居世界同行前列。”正準備參加6月18日開幕的第四屆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的福建三祥冶金有限公司總經理夏鵬説。三祥公司在福州大學材料研究所的指導下,成功轉化了“單晶電熔鋁晶粒控制技術”,其産品的有效晶粒比率由原先的72.5%提高到80.4%,控制比率躍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同類産品第三大生産企業;三祥公司3年開發出了30多種新産品。
用市場化的交易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從而推動企業自主創新,福建逐步找到了適合自身自主創新的“金鑰匙”。
福建科技資源少,人才與科研機構數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大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科技競爭力低。科技創新需要一個連接科研單位和企業的紐帶。2003年,福建創辦以科研項目成果交易為主要內容的交易會,打破地域、所有制的限制,讓科研機構與企業面對面,建立起成果轉化的“直通車”。據省發改委統計,前3屆交易會累計推出國內外各種項目成果2萬多個、企業技術難題2200多個。
為保障對接項目迅速轉化,福建省規定:個人、企業、院校等持有的被有關部門認定的科技成果對接成功後,均有機會得到省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省財政設立了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從2003年11月到現在已安排8批資金扶持項目,共安排項目642項,累計安排資金2.11億元,累計帶動社會投資100多億元。
政府搭“舞臺”,企業唱“主角”。2004年以來,福建省企業自身技術創新投入每年達66億元以上,佔當年全省科技活動經費的77%強。全省累計有4500多家企業與全國各地的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建立了技術合作關係。高科技型的民營企業,更是異軍突起,總量佔到全省811家高新技術企業的80%以上。
成果轉化機制增強了福建科技創新能力,壯大了高新技術産業。到目前,福建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名牌600多件。截至2005年底,全省專利授權總數達37432件,位居全國第八位。(記者蔡小偉、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