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三峽工程蓄水3年發揮巨大作用 通航效益超過預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1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宜昌6月15日電(望作信、江時強) 6月15日,迎來三峽工程蓄水135米3週年。據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提供的信息,三峽工程發揮出巨大的通航效益,水上貨運量增長到蓄水前的4.6倍,20多萬艘次跨省船舶過三峽,520萬人次中外旅客平安進出,三峽庫區通航效益超過預期。

    從宜昌至重慶660公里川江航道,有550公里處在急流、險灘、淺灘之中,過去只能行駛1500噸級船隊。2003年6月15日,三峽工程下閘蓄水達到135米高程時,形成436公里長、120多億立方米庫容的河道型水庫,水深增加,大部分急流、險灘、淺灘消失。流速變緩,大大提高行船速度,降低航運成本,航行也更加安全。

    據中國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介紹,三峽水庫蓄水通航以來,三峽庫區貨運量持續增長,2005年過壩貨運量達4300多萬噸,是三峽工程蓄水前葛洲壩水利樞紐多年平均貨運總量958萬噸的4.6倍,航運效益已經遠遠超出原來預期。武漢理工大學和長江航道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效益評估證實,三峽蓄水後,實際影響和拉動增長沿江GDP達到65億元。

    交通部為振興三峽庫區航運經濟採取重大舉措,與國際上最先進船舶定線制接軌,實施川江航路改革。2004年1月1日起三峽庫區船舶實行“各自靠右航行”新航法,結束川江千百年看水走船歷史。長江海事、航道、通訊部門對庫區綜合運用衛星定位、電子海圖、無線通訊、計算機自動控制等多種數字技術,明顯提高船舶庫區航行保障水平。

    交通部頒布實施的庫區船舶標準化政策作用開始顯現,三峽庫區淘汰一批噸位小、安全性能差、污染嚴重的木質船、水泥質船和挂槳機船等非標準船舶以及超齡、老齡船舶,促進長江三峽運力結構調整,提高長江航運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自2003年三峽蓄水後,500噸級以下船舶的艘次比例下降了12.38個百分點,1000噸級以上船舶所佔比例達到43.4%,過閘船舶每艘次載貨量和滾裝船每艘次載車量分別增長12%和10%,船舶大型化進程繼續加快。

    三峽庫區航運大大提速,水上交通事故明顯下降,船舶在單位週期內的航運次數明顯增加,航運成本降低兩成,單位船舶的航行時速平均提升7公里,推動了長江航運經濟較快發展。

    記者從長江海事部門獲悉,三峽庫區目前已成為長江最安全的水域。2005年庫區航運事故、碰撞事故分別比蓄水前的2002年下降40%和65%。(完)

 
 
 相關鏈結
· 三峽蓄水156米在即 庫區千余座航標進行全面搬遷
· 三峽地區最大的植物標本資料庫在宜昌建成
· 三峽圍堰最後一塊爆破拆除 實現整體拆除計劃
· 三峽右岸電站首臺轉輪如期交付
· 三峽工程右岸電站首臺70萬千瓦機組轉輪如期交付
· 三峽工程三期圍堰爆破未對生態環境造成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