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農業科技推廣到田“最後一公里”為何走了20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記者姚潤豐)夏收時節,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制約我國糧食生産的水稻旱育稀植、平衡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和節水灌溉四大關鍵農業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誕生並開始在全國農村推廣,但這些關係農業增産農民增收的老技術推廣了20多年遲遲不能到位。而農業部去年在全國100個縣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良種良法的普及使試點縣小麥、水稻、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平均單産比前年增幅都在10%以上,畝節本增效達到23元以上,為農民直接增加收入6億元,為解決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線斷、網破、人散”這一難題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經驗。

    20年前的技術推廣到田“開花結果”

    安徽省全椒縣是全國科技入戶示範工程的水稻試點縣。去年這裡遭受兩場颱風,尤以13號颱風“泰利”最為嚴重。記者在襄河鎮邱塘村採訪時了解到,科技入戶工程推廣的粳稻,能夠抗倒伏、抗病蟲害,颱風中基本沒被吹倒。技術指導員李先發對記者説,示範戶種的品種已經推廣了20多年,但一些農民還不用,是因為技術推廣不到位而不會種。

    邱塘村科技示範戶歐春華去年種了280畝水稻。“去年種地有了大賺頭,首先是良種優化,秈稻改為粳稻,粳稻不僅抗倒伏,而且價格高,一斤能賣到0.86元,比秈稻高了將近2角錢。二是採用了旱育秧技術,既省工、省水,又節本增效,現在育20畝秧田只需花5畝秧田的成本,畝節本50元。三是病蟲害防治及時有效,以前要打七八次農藥,今年只打了兩次農藥。”他對記者算起了這筆豐收賬。

    為破解我國農技推廣中體制性、機制性的老問題,農業部去年以四大糧食作物和生豬、奶牛為重點,在全國100個縣組織實施“全國農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通過培育10萬個示範戶輻射帶動200萬戶。目前在示範縣,技術指導員已經成為專家與農民聯絡的紐帶、科技與生産聯絡的橋梁、小農戶與大市場聯絡的中間環節。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推廣應用,使示範區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90%以上,促進了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

    農技推廣體系既無錢養兵更無錢打仗

    據農業部介紹,目前我國每年登記的農業科技新成果達3000余項,但轉化率僅為40%左右,而真正形成規模的不到30%。“全縣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有126名,但借調走了18人,內退了一部分,大量的農技人員在搞創收,真正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只有18人。”湖北省咸豐縣農業局副局長白德清無奈地告訴記者,大路壩區工委農技站共有兩人,其中一人創收,一人要負責全區1.1萬畝耕地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就是一天到晚不吃不喝也忙不過來。

    湖北省老河口市1987年開始將農技站人員的工資轉移給鄉鎮負擔,全市10個農技站,在職職工187人。17年來財政供養經費只佔工資總額的17.62%,平均每人月工資只有96.9元。由於工作和生活環境艱苦,加上低收入,基本工資無法保障,在職187人中只有50人在崗從事公益性農技推廣事業。有67人外出打工謀生;34人靠開技物結合推廣門店的微薄收入度日;36人在家待業。1990年、1992年分到農技站的華中農業大學兩位本科畢業生只上了幾個月的班,因無工資,現在仍是在編人員,但10多年來卻一直在外打工。

    為什麼幾千項先進農業技術推廣了20年還差“最後一公里”?中國農科院水稻所副所長廖西元分析説,從中央到省、地、縣有完整的科技推廣網絡,現在全國農技推廣人員超過100萬,但在冊的人多幹農技推廣的人少。目前有農業專業背景的人不到45%,而在這45%的人中,真正搞農業科技推廣的人難以過半。

    “農技推廣隊伍‘線斷、網破、人散’的‘網’斷在基層,破在網底。人沒散,但一些農技推廣人員的收入少的只有二三百元,根本沒法安心去工作,關鍵是人心散了,使得大量先進的農業技術只能躺在實驗室睡覺。”廖西元説。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指出,目前農技推廣體系運轉機制不活、工作方式落後、工作手段單一、經費投入不足,科技人員與農業生産者之間缺乏長期穩定的有機聯絡,科技與生産脫節,科技服務供給與農民需求不對稱。

    科技入戶焊接農技推廣網底斷點

    科技入戶以提高示範戶的能力建設為核心,同時使農民實現了自我學習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的三級跳,也使示範戶成為農村致富的帶頭人,輻射帶動周圍群眾。除了自己學技術促增收之外,全椒縣草庵鄉白酒村示範戶於鳳祥還聯絡著村裏的20戶“輻射戶”。他對示範帶頭深有體會:“去年我在應用新技術上做了‘五個’示範帶頭,一是帶頭秈改粳,選用高産優質超級稻Ⅲ優98;二是帶頭培育壯秧,搞旱育秧;三是栽插帶頭拉繩實行寬窄行,定向栽培,改變過去亂插棵;四是帶頭搞平衡施肥;五是帶頭搞應用新技術、新材料試驗。”

    科技入戶的推廣模式使技術指導員成為實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同農民結成穩定的相互依賴關係。河南省滑縣小麥科技入戶的技術指導員李心玲説,現在到地裏,雖説累,但農民增産增收了,像親人一樣的待自己,有一種榮譽感。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科技入戶工程通過組建專家組,遴選技術員,推介主導品種、主推技術,解決了農技推廣“推什麼”、“怎麼推”、“誰來推”的問題。特別是技術指導員的遴選,把原來隊伍中想幹事、能幹事的人選拔出來,給以補助,讓他們做橋梁,使科技與農戶手拉手。

    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李立秋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解決目前一些地方農業科技推廣隊伍“一潭死水”的狀況,就需要用一種機制去激活,科技入戶就建立了這個機制:有資金,採取項目補貼;有目標,提高示範戶學習接受、自我發展、輻射帶動三個能力;有重點,主推品種、主推技術; 有任務, 增産10%;有要求,進村入戶直接指導;有考核,採用績效制,優勝劣汰。讓想幹事、能幹事的人幹成事。(完)

 
 
 相關鏈結
· 我國確定未來15年農業科技創新六大戰略任務
· 農業部:力爭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
· 張文岳要求農業科技要加快成果轉化促進農民增收
· 農業科技入戶直通車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希望車
· 第九屆北京科博會籌備工作就緒 農業科技成熱點
· 農業部啟動全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 惠及400萬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