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張家口打造生態經濟循環區 成首都"綠色北大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4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眼望不到邊的五花草甸、矗立在藍天白雲間的風力發電機;成片成片的綠色葡萄園;山坡上鬱鬱蔥蔥的森林……這是遊客在河北省張家口市看到的景象。

    張家口地處燕山、太行山、陰山三條山脈的匯集處和內蒙古高原連接帶,同時又是北京的生態屏障和重要水源地。張家口氣候寒冷,全市有沙化土地面積1800萬畝,境內5大風口、9條風沙通道和5大沙灘。“壩上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這是昔日張家口颳風的真實寫照。

    如何看待氣候寒冷、風大這些天然的劣勢?通過開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大討論,張家口人的觀念發生深刻變化。市委書記劉永瑞認為,趨利避害,發揮比較優勢,打造生態經濟循環區是張家口的戰略選擇。寒冷、大風恰恰成了發展錯季綠色無公害蔬菜、風力發電、生態旅遊、冬季滑雪的獨特資源。

    發展風力發電,到今年年底,張家口市風電總裝機容量可達到24.8萬千瓦,屆時將成為全國最大的風力發電市。我們站在茂盛的綠草地上,身旁是排布有序、徐徐轉動的白色風力發電機,感受著風電這一清潔能源帶給張家口的變化。同樣,張家口利用氣候寒冷積極發展錯季蔬菜,已達到130萬畝,僅蔬菜一項為農民增收30多億元,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産業。

    如今在張家口境內,到處都是綠色。壩上茂密的森林和草地,山坡上錯落有序的樹林,公路兩側一排排大樹,層層梯田多已變成了層層樹林。這是近年來張家口組織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工程帶來的景象和變化。據統計,林業生態工程總規模達到1370萬畝,佔全市總面積24%,退耕還林(還草)面積達408.6萬畝,佔耕地總面積29.4%,涉及人口200多萬,綜合治理小流域面積6700平方公里,使全市林草覆蓋率達到66%,提高了20個百分點。

    生態美了,退耕還林使耕地減少了,農民怎麼辦?張家口的“百萬頭奶牛行動計劃工程”,就是配合退耕還林與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的舉措之一,其目的是通過飼養奶牛使農民增收。

    人們羨慕“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可在張家口的壩上地區,映入眼簾的是綠草茵茵的遼闊草原,卻不見了草地中悠然的牛和羊,當地村民告訴我們,牛羊全部改圈養了,農民會得到一定的補貼。禁牧後,張家口通過發展草産業、特色生態經濟林、特色高效農業等,幫助農民增收。

    此外,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全市形成了生態畜牧業、食用菌、玉米制種、馬鈴薯、雜糧雜豆等特色主導産業。全市形成了葡萄、杏扁、雜果、蘋果四大果品基地,經濟林面積發展到360多萬畝,成為農民增收的“鐵桿莊稼”,而且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去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29元,比上年增長10%。

    張家口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推出了“壩上草原蒙古族風情遊”、崇禮滑雪健身遊,建成了四大滑雪基地,成為京津人夏季旅遊避暑觀光勝地,去年接待國內外遊客500多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20.52億元人民幣,成為農民增收主要産業。

    濕地草原被譽為“地球之肺”,五花草甸屬典型的原始濕地草原。在壩上沽源縣,我們感受到了鮮花盛開的五花草甸被精心呵護,生態環境被珍視的真實。沽源縣共有濕地草原50萬畝,其中五花草甸佔6000畝,平均植被率達到90%以上。

    為保護生態環境,張家口市著眼于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在工業結構調整中,他們大力發展喜沙土的葡萄園種植和葡萄酒加工業,大力發展制糖業,在制糖的過程中,完成甜菜種植,到塊根制糖,再到副産品糖蜜生産酵母、甜菜絲和酵母液生産飼料,最終養殖業和工業“廢水”為土地增肥的閉合循環。(周建軍 李白)

 
 
 相關鏈結
· 貴州將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促進地區經濟平衡發展
· 黑龍江和諧發展謀振興 走經濟生態協調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