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10日電(記者李澤兵)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提倡生態文明,加大生態建設力度,近5年間從生態惡化區、草原退化沙化區轉移農牧民40萬人,昔日年年為害的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邊緣被茂密的灌草鑲上了綠邊,全市實現了人退沙退、糧食産量和牲畜數量雙雙增長的良好勢頭。
10日,記者乘車穿越庫布其沙漠時,看到公路兩邊的沙丘已被沙柳、檸條等灌草牢牢鎖住,如同一片綠海。據鄂爾多斯市市委書記雲峰介紹,5年來全市共轉移農牧民40萬人,糧食産量由2000年的13億斤增加到2005年的23億斤,牲畜頭數由615萬頭只增長到今年的1498萬頭只,植被覆蓋率由30%左右提高到70%以上,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453元提高到4601元。
鄂爾多斯市長期以來自然條件惡劣,生態脆弱,8.7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其中48%的面積是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另有48%屬丘陵溝壑區、乾旱硬梁區,每年注入黃河的泥沙有1億多噸。
由於自然、人為因素以及生産力水平的制約,始終難以擺脫破壞、治理、再破壞、再治理的困擾。1998年到2000年,連續3年大旱,鄂爾多斯草原80%的草原沙化、退化,嚴重威脅各族人民的生産生活。
2000年,鄂爾多斯提出建設“綠色大市、畜牧業強市”的發展思路,對農牧業生産區域佈局、種養結構、養殖方式、人口佈局、産業化發展、資金使用方式進行“六大調整”,堅持不懈地推進禁牧休牧和舍飼養殖,堅持不懈地推進人口轉移,致富農牧民。
同時,他們還組織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建設工程,扶持和培育了一批農牧業龍頭企業,加快草畜林沙産業化,拉動生態建設,創造了生産發展、生活改善和生態恢復的多贏局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