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西藏實施“興邊富民”戰略改善邊境地區基礎設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14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西藏阿裏地區普蘭縣,普蘭國際市場生意興隆街道上隨處可見印度和尼泊爾商人。縣城附近的多油村村民普布次仁説:“我們雖然遠在邊境線上,但黨和政府沒有忘記我們。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住上了新房,不愁吃,不愁穿。”

    西藏有21個縣、110個鄉鎮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四國接壤,邊界線長達4000多公里,邊境地區人口36.68萬人,佔全區人口14%。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從2000年開始實施“振興邊境、富裕邊民”戰略,迄今已安排興邊富民資金1億多元、項目近400個。

    “興邊富民”項目改善了邊境地區的基礎設施,解決了邊境群眾飲水難、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的實際困難。隨著洛扎縣拉隆橋的竣工,拉隆居委會4個行政村近5000人通行無阻,扎日鄉農牧民的農畜産品也可便捷地運出大山。崗巴縣的格桑水庫解決了3個村4523畝耕地和7萬多畝草場的灌溉用水問題,結束了直克鄉靠天種地的歷史,使糧食畝産從64.9公斤提高到125公斤。日土縣的烏江大橋則解除了78戶邊境群眾長途跋涉繞道之苦。

    “興邊富民”有力地推動了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門巴族、珞巴族是西藏的人口較少民族,總人口約1.4萬人。

    幾年來,西藏自治區在錯那縣的4個門巴民族鄉和林芝縣南伊珞巴民族鄉投入600多萬元,建起學校、文化室、衛生院、蔬菜大棚,明顯改善了這兩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的生産生活環境。噶爾縣典角村與印度隔河相望,只有500米距離,村裏建起邊民自由互市貿易點後,村民們很快脫貧致富。

    西藏貧困人口多數分佈于邊境地區,當地群眾脫貧後的返貧率也高於其他地區。過去,一些邊境群眾曾熱衷於遷往境外,或把子女送往鄰國讀書。“興邊富民”戰略的實施,使邊境地區逐步形成熱愛祖國、建設家園的喜人局面。在聶拉木縣樟木口岸一帶,不少出境讀書的邊民子女又重新回國讀書,到尼泊爾求診的病人數也減少大半。據自治區民族宗教委員會初步統計,隨著生産生活條件的改善,西藏邊境縣農牧民的人均純收入已從2000年前的不足千元提高到目前的1600元左右。

    據介紹,“十一五”期間,西藏將整合3億元資金,幫助邊境地區2.5萬戶農牧民改造住房,力爭到2010年,使邊境地區群眾生活與腹心地區群眾達到同步水平。

    名詞解釋 :“興邊富民”行動

    2000年2月24日,由國家民委倡議發起的以“富民、興邊、強國、睦鄰”為宗旨的“興邊富民”行動正式啟動。開展“興邊富民”行動,就是要加大對邊境地區的投入,加大幫扶力度,使沿邊一線的各族群眾靠邊脫貧、靠邊致富,在發展中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感情和加強各民族大團結,最終達到富民、興邊、強國、睦鄰的目的。

    “興邊富民”行動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切實把基礎設施建設搞上去;二是著力培育縣域經濟增長機制和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三是下大力氣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記者徐錦庚、鄭少忠)

 
 
 相關鏈結
· 西藏特色産品首次“乘火車”到內地市場
· “陽光計劃”公益活動“點亮”1800多戶藏民家庭
· 西藏預計今年將有近29萬農牧民告別“不安全水”
· 西藏廣播覆蓋率達90.7% 中波覆蓋率提高到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