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師,我種植的茄子葉上出現了斑點,不知咋回事兒?”
4月11日下午,在山東省壽光市屯西村現代遠程教育站,村民小組長、黨員葛孚村一邊用話筒説著,一邊把幾片茄子葉舉到視頻鏡頭前。百里之外,壽光市農業局高級農藝師朱振國坐在辦公室裏,通過視頻作出了診斷:這是茄子落葉斑枯病,就是常説的“魚眼斑”病……
這是山東農民利用網絡平臺諮詢專家的一幕。作為我國首批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省份,山東省率先完成了數量最多、覆蓋城鄉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體系。現在,山東每個村都設了站點,85%的站點通了互聯網,黨員幹部和群眾足不出村就能通過網絡平臺了解政策、學習技術、查詢信息、與專家互動交流。
“‘不花錢的老師’幫我家過上好日子”
葛孚東是屯西村肉鴨養殖的帶頭人,去年,他帶領全村76戶養鴨戶,一年出欄了200多萬隻肉鴨,戶均收入4萬多元。而在2004年以前,卻是另一番景象,全村從事肉鴨養殖的只有3戶,傳統方式喂養,規模小、成本高,“有時還要賠錢”。
2004年村裏開展現代遠程教育後,身為黨員的葛孚東積極通過網絡蒐集、學習肉鴨養殖方面的資料,琢磨出了“疫苗預防、精粗飼料混合喂養”的方法,一隻鴨可以多掙四五角。
村民葛茂葉夫婦已經六十多歲了,兩個孩子都是先天性殘疾,需要家人照顧,葛茂葉年輕時四處打工,勉強支撐起這個家。年過半百後,開始感覺力不從心,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遠程教育網絡開通後,葛孚東主動幫助葛茂葉,手把手教他上網、查詢信息,傳授他肉鴨養殖的方法,去年葛茂葉養了2800隻肉鴨,賣了2.5萬元,一家人總算喜笑顏開了。談起這件事,葛茂葉開玩笑地説:“黨員葛孚東和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都是我‘不花錢的老師’,他們幫我家過上好日子!”
“黨支部用信息網帶我們走上致富路”
菏澤成武縣喬莊村原本種糧為主,村民吃穿不愁,但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村黨支部調查發現,蔬菜種植是幫助農民增收的好路子,村裏的土壤也非常適合蔬菜生長,於是號召大家種植大棚菜。但直到2003年,全村種植戶僅40戶,面積不過100畝。“村民當時有所顧慮。”村支部書記喬玉方説。
2004年,村裏建成了現代遠程教育站點,這成了蔬菜産業發展的“東風”。村支部組織群眾反復收看靠蔬菜種植富民強村的片子,組織大夥學習蔬菜種植管理的技術,並讓黨員幹部帶頭幹,還積極利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去打開市場。當年,全村蔬菜大棚一下子增加1000多個,畝均收入達6000多元。
“老百姓心裏有了底,認識‘慢半拍’的也加入進來了。”喬玉方説。現在,全村發展蔬菜大棚1260多個,種植蔬菜面積1960余畝,年人均收入超過萬元的有200余戶。村民喬建華説,“是黨支部用信息網帶我們走上致富路,日子越過越紅火了。”
喬玉方把現代遠程教育稱為中央政策方針的“直通車”,“讓我們基層幹部很容易就把黨的政策吃透了,這樣就可以甩開膀子帶群眾幹了。”
“遠程教育使我們的産業充滿活力”
濰坊市是國內最早提出並實施農業産業化的地區,農業産業化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該市青州黃樓鎮的花卉産業曾在發展中遭遇“瓶頸”問題:花農素質、技術跟不上,傳統花卉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利潤日益降低。
2004年,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開通後,該鎮黨委積極利用這一平臺對花卉産業協會成員進行培訓,一批黨員幹部和花農率先掌握了先進的實用技術,花卉品種不斷換檔升級,高檔、優質品種越來越多。現在黃樓鎮花卉種植面積由2003年的6100畝發展到15000畝,年交易額增至2.1億元,成為北方重要的花卉集散地。
濰坊市把現代遠程教育站點建在産業鏈上,有力地推動了産業的優化升級,使農民們得到了更大的實惠。2005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17元,同比增長
13.1%,增幅為近10年來最高水平,其中九成來自農業産業化經營。“是現代遠程教育使我們的産業發展煥發青春,充滿活力,走上了科學發展的軌道。”濰坊市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中心主任劉德民説。
三年多來,山東省投入資金11億元,建設站點88931個,組織起近10萬人的站點管理員隊伍。傳授致富技術3900多項、市場信息20多萬條,有350多萬戶通過網絡掌握了一門以上農業實用技術,帶動近400萬農戶走上致富路,一條文明富裕的農村農業農民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山東省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中心主任曲濤説:“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帶動了農村信息化,推動了農業産業化、農村和農民的現代化。”
山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厲彥林告訴記者,現代遠程教育提高了黨員幹部的素質,增強了他們凝聚群眾、帶頭致富的能力,是促進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