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質狀況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能否把長江污染歸咎於三峽工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大壩委員會主席陸佑楣近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對此給予回應。
三峽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我們能夠投入大量資金治理長江污染
陸佑楣
三峽大壩
記者:國內外都對三峽工程建設給予不少評價和讚譽,但也有人認為,三峽建設給環境和生態帶來嚴重影響,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陸佑楣:最近有報告稱,三峽工程建成運行導致庫區環境保護與中下游河道治理面臨新形勢和新問題。由於三峽水庫的點源、面源和流動污染源都沒有得到有效治理,三峽水庫蓄水後,水庫回水影響區水流減緩引起擴散能力減弱,使庫周近岸水域及庫灣水體納污能力下降,雖幹流不具備發生富營養化的水文條件,但水庫庫灣及支流回水區每年春夏季節均出現嚴重的藍藻水華。
應該看到,不斷加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使長江流域環境負載率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導致環境問題頻現。把長江水質狀況不好的原因歸咎於三峽工程,沒有科學依據。建壩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水環境,一直被一些人説成是三峽的毛病之一,而實際情況恰恰相反。
記者:實際情況是什麼樣呢?
陸佑楣:正是由於長江三峽的修建和其創造的巨大經濟效益,使得我們能夠投入大量的資金治理長江污染問題。自2003年下半年起,三峽庫區首批18座污水處理廠陸續投入試運行,每天處理污水總量只有15萬噸左右,僅佔設計總規模的三成多一點。即使所有的污水都被收集起來,污水處理廠也吃不飽。三峽工程的建設已經並將繼續為治理長江的水污染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水能相對清潔,水電開發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
記者:國家相關的能源政策對水電是清潔能源早有描述。不過,也有人提出,水電開發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相當大的破壞。您認為呢?
陸佑楣:水能資源是相對清潔又可再生的優質能源。水電將一次能源直接轉化為二次能源(電力),利用水的勢能,利用江河流量和落差獲得電能,完全是物理過程,其中既不消耗一立方米水,也不污染一立方米水,不排放一立方米有害氣體,也不排放一公斤固體廢料,是清潔的能源。只要地球上的水循環不止,江河不乾涸,水資源就是永恒的,是可再生的。這一點,已為國際社會和大多數能源專家所認可。
記者:可是水電開發,特別是梯級密度開發中,確實會對水生生物和水庫淹沒地帶的陸生生物有一定影響啊。
陸佑楣:影響會有的,但不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即使有一點生態的影響也完全可以通過生態修復和其他工程措施來恢復。水生生物可以通過建設魚道等措施來解決,陸生生物可以通過移動棲息地方式解決。前不久,我專門去大渡河考察水電開發情況,由於工期緊迫,工程建設中就地取材給建設區環境造成一定破壞。這應該引起注意。(高雲才)
相關報道
長江水質近年不斷惡化
4月14日公佈的《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7》,是長江的第一份整體“體檢”報告。這份250頁的報告顯示:目前長江總體基本健康,局部不健康,近年來一直處於不斷惡化的狀態。“長江正面臨著水資源、水災害、水環境、水生態四大水問題困擾。”
報告的主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所長楊桂山研究員告訴記者,這四大問題主要表現在水資源利用程度不高,防洪減災形勢依然嚴峻,水質呈整體惡化趨勢以及水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任重道遠等方面。(據新華社)
三峽蓄水後葛洲壩魚類種群變化
日前,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在武漢主持召開了“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魚類和珍稀水生動物監測重點站”合同驗收會。會上,中科院水生所專家透露,葛洲壩下,中華鱘的野生繁殖群體數量在波動中呈下降趨勢。
監測結果顯示,三峽蓄水後,庫區的萬州江段和葛洲壩下的宜昌江段,魚類優勢種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葛洲壩江段,原來的優勢種主要為草魚、長吻、鰱、瓦氏黃顙魚、圓口銅魚等,但蓄水後它們的優勢度大幅下降,與此對應的是,銅魚、鳊、圓筒吻的優勢度大幅增加,其中銅魚成為該江段的絕對優勢種。專家建議,應當進一步加強受影響的特有魚類的生物學和人工繁殖技術研究,採取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據《長江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