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文化“走出去”任重道遠 急需邁過翻譯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14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儒家經典著作《五經》將被翻譯成9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傳播。”近日在北京召開的《五經》研究與翻譯國際學術委員會工作會議上,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宣佈,將組織海內外學者共同翻譯《五經》,並計劃3年半推出英譯本。這是我國政府加強對外文化傳播的又一新舉。然而,業內專家認為,目前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仍無法與中華文化自身的內涵和底蘊媲美,文化翻譯工作任重道遠。

    有國際影響的譯著鳳毛麟角

    近年來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大量“入超”,文化赤字較大。以出版業為例,我國出版業進出口貿易一直呈逆差狀態。據統計,2007年全國圖書、報紙、期刊累計進口2億多美元,累計出口僅有3700多萬美元;在版權貿易方面,2008年中國引進圖書版權15776種,輸出圖書版權2440種。

    “版權貿易上的逆差由諸多因素造成,但歸根結底還是翻譯問題。”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坦言,中國圖書乃至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翻譯工作是唯一一座橋梁,同時也是一道屏障。中國文化能走出去多遠,很大程度取決於翻譯的效果。

    有關專家分析,能否用地道的外文、用外國人能理解的方式,貼切地表達中文原著的意思,是中國圖書在國際市場上有無立足之地的關鍵。

    以文學作品為例,目前中國作家的作品在國外讀者中的影響並不樂觀,由於“中譯外”的滯後,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無法譯成地道的外文,難以出版。曾獲得老舍文學獎的長篇小説《受活》,2004年底分別與日、法、意、英4國出版機構簽訂了版權輸出合作協議,因為翻譯的問題,4個譯本至今無一問世。

    “在國外書店,經常看到介紹氣功、菜譜的中國圖書,而體現中國文化價值的譯著卻鳳毛麟角。”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西平感嘆。

    中譯外高端人才奇缺

    “中國圖書在國際市場上表現不佳,除了受到中西文化差異的限制,深層次的原因是人才問題,特別是高水平中譯外人才的匱乏。”黃友義強調,如果跨不過這個坎,中國文化就不可能大踏步走出去。

    據統計,目前中國在崗聘任的翻譯專業人員約6萬人,另有數十萬人以不同形式從事翻譯工作,但是現有的翻譯人員無法滿足中國日益增長的中譯外工作需求。翻譯工作者一般擅長把外語翻譯成自己的母語,而將母語翻譯成外語,被公認是一項高、精、尖工作,能夠勝任中譯外工作的高端人才嚴重不足,估計缺口高達90%以上。

    目前,從事中譯外工作的中堅力量主要是老一輩翻譯家,優秀中青年譯者嚴重不足,翻譯隊伍“斷層”令人擔憂。

    此外,社會的誤解也使翻譯工作受到不少阻礙。“外語專業出身不一定就能當好翻譯。人們常常誤以為懂外語就能做翻譯,基於這一認識上的誤區,社會上缺乏對翻譯質量的有效管理和監督,致使譯著質量下降問題日益突出。”黃友義説。

    需加強合作“借船出海”

    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中譯外人才隊伍成為業界共識。

    黃友義提出,加強翻譯人才培養和翻譯實力,應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政府應從作品翻譯數量、品種、人員組織、培訓到作品發行及市場運作等環節制定一系列總體規劃,為目前較為分散的中譯外工作體系提供明確的指導思想。

    同時,為了培養中譯外青年人才,提高翻譯的高等教育水平迫在眉睫。“但在短期內人才缺口無法彌補的情況下,海外漢學家可以成為我國文化翻譯隊伍中的一支有生力量。”海外漢學研究專家張西平認為,國外的漢學家既精通自己國家的語言,又了解中國文化,我們可以組織一批這樣的海外漢學家參與中譯外工作,並加強與國外出版社的合作,“借船出海”,擴大中國圖書的海外影響。

    當前,針對中國文化翻譯的各項工作正在積極開展中。其中“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自2005年實施以來,共資助出版中國圖書翻譯項目990種、1381部,涉及36個國家的156家出版社,推薦目錄的圖書已達2000多種;中國外文局和中國翻譯家協會正在籌劃組建專門的翻譯研究機構,將團結文化、傳播和翻譯界精英,開展理論研究和實務工作。(李蓓 盧榮榮)

 
 
 相關鏈結
· 《五經》研究與翻譯國際學術委員會一次會議舉行
· 我國首次組織海內外學者翻譯《五經》首推英譯本
· 兩部門舉辦民族語文翻譯工作業務骨幹高級研修班
· “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