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追蹤:910億元收穫了什麼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910億元治污鉅資收穫了什麼?
——我國“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追蹤

    新華社武漢11月10日電(記者 皮曙初、廖君)審計署日前發佈審計調查結果稱,歷經6年時間,投入資金910億元,涉及8201個項目,我國“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體水質依然較差,淮河、遼河為中度污染,海河49.2%的斷面水質為劣五類,巢湖平均水質為五類,太湖、滇池平均水質仍為劣五類。

    “我國湖泊治污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控制效果不甚理想。”近日在武漢召開的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上,一些專家直陳我國水污染防治缺乏效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部分院士和專家剖析了備受詬病的環保投入“無底洞”現象。

    邊治理邊污染,“再投910億元也沒用”

    太湖,長三角上一顆明珠。但隨著區域經濟的繁榮,太湖水質卻“連降三級”:從上世紀80年代的二類水為主下降至五類、劣五類。當遍佈太湖周邊的上萬家紡織印染、化工製造、食品加工等企業,在為地方GDP增長作貢獻時,污染物也在急劇積累,近幾年頻發藍藻事件。

    與太湖的命運一樣,“氣吞吳楚千帆落,影動星河五夜來”的巢湖、“九夏芙蓉,三春楊柳”的滇池,也在當地政府和居邊圍網養魚、圍湖造田、建廠興業的大發展之後,湖面萎縮,水質惡化,成為懸在“江淮首郡”合肥和“春城”昆明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

    據了解,從2001年至2007年,國家在“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上共投入910億元財政性資金及銀行貸款。但相關審計調查結果卻顯示,目前“三河三湖”整體水質依然較差,一些被污染的河湖段面只是沒有繼續惡化,像巢湖、太湖、滇池的平均水質仍為五類或劣五類。

    近千億元鉅額投資為何治不好“三河三湖”的污染?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坦言,首先是湖泊治理方針、技術路線出現了偏差。“就水論水,強調用工程與技術手段治污,而忽略了管理制度的建設與完善,忽略了源頭上的節水減排。建起了污水處理廠,但是運行率低;沿湖的截污做到了,但是陸地上的排污截不了。”

    王浩院士表示,我國在一些湖泊水污染治理和富營養化控制關鍵技術上,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為防止我國湖泊水環境進一步惡化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光注重水域治理,沒有進行系統的流域管理,實現“水陸聯動”,就難以擺脫“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

    “治污體制和技術路線不改變,再投入900億元也很難奏效,還是會邊治理邊污染。”王浩院士説。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委員金相燦説,對我國淺水湖泊富營養化控制的思路與技術路線要認真反思。為治理這些湖泊,政府已投入龐大的資金,僅滇池就投入100億元,但效果不甚理想。

    有關專家認為,傳統治理思路主要盯著湖泊水質做文章,水質又主要是COD、總磷、總氮3個指標,其實這只是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的“冰山一角”。要認識廬山真面目,必須對水生態進行全面監測、診斷。首先要從規範流域內的人類活動著手,調整流域産業結構,從源頭上控制整個流域的污染物排放量,使其保持在水環境承載力的範圍內。

    環保投入成“唐僧肉”,“擠一擠水分有40%”

    近年來,一些地方頻頻出現環保資金被挪用事件:河南省平頂山市環保部門用1000多萬元養超編人員;廣東省2000多萬元的環保資金被挪用建設政府辦公樓等項目……記者在世界湖泊大會上採訪時,不少專家學者認為,環保投入的確是個“無底洞”。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説,以前我們一直強調環保投入不足,但在“十一五”期間,國家的環保投入不斷增長,“十二五”期間預計還會加倍增長。“但是,真正用於污染治理、環境改善的有多少呢?”王金南説,“擠一擠水的話,我覺得可以擠掉40%以上。”

    記者在基層採訪時還發現,一些地方治理江河湖泊,就是建廣場、鋪草坪、築園林,乃至修高爾夫球場,有的地方甚至將河道的兩邊都砌成水泥墻。對此,王金南分析認為,這類“環保投入”更像一個個“形象工程”,有些不僅不能達到治污目標,反而是對環境的破壞。

    “‘面子工程’造價很高,一些地方污水處理廠的樓建得很大很氣派,浪費的錢甚至可以再建一個污水處理廠。”清華大學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常杪説。這裡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環保項目資金使用不透明,對排污企業的環境執法不到位,導致環保投入“無底洞”深不可測。

    更有甚者,環境治理的資金變成了“唐僧肉”。審計署“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審計調查發現,很多水污染防治項目在資金管理和使用上存在問題,5億多元的水污染防治資金被挪作他用、虛報多領,36億多元的污水處理費及排污費被少徵、挪用和截留,涉及水污染防治項目資産閒置的問題金額超過8億元,有206座污水處理廠實際處理污水能力達不到設計要求。

    有關專家表示,我國江河湖泊的污染問題是多年積累形成,總的説來還是投入不足。但問題的關鍵是有限的治污資金能否用到刀口上。

    “九龍治水”治不住一個湖泊

    從松花江苯泄漏到廣東北江鎘污染,從滇池水葫蘆瘋長到太湖藍藻氾濫,在過去的幾年裏,一幅幅觸目驚心的污染畫面不斷烙印在本已脆弱的水環境地圖上,而來自世界湖泊大會上的一組組數據更加令人揪心:過去50年,我國的內陸湖泊已經減少了1000多個;過去30年,我國被污染的湖泊面積已達1.4萬平方公里……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永春説,多年來,我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治理湖泊,但是收效甚微,除了治污技術層面的因素外,也有體制上沒有理順的原因。

    他説,在“十一五”規則出臺前,我國對湖泊的污染治理沒有明確的責任主體。“十一五”規劃開始,我國明確政府主導的治理主體,但一旦出現污染問題都歸咎於生態問題、天災。實際上不少污染事件都是人禍,政府卻無法追究責任主體,關鍵原因在於沒有將湖泊治理從流域系統考慮,許多湖泊都跨了幾個省市,造成追究責任難。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説:“在治理湖泊污染過程中,技術不是關鍵,關鍵是管理,九龍治水,最後誰都沒有治好。”在我國,涉水、管水的部門多,有水利、環保、漁業、林業、航運等等,表面上看集中了眾多部門的力量,實現了治水事權的覆蓋,實際上卻不能達到“團結治水”的目的。

    王浩院士説,水環境的治理,既要有穩定可靠的資金體系,也要有高效的流域管理體制和法制體系,對不同的管理部門的作用和職責進行清晰定位,並支持流域水資源保護環境改善的行動。破解“九龍治水”,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一條龍來治水,不用再你爭我搶,更不會出現事不關己的現象。

    “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甚至利益個人化。”一些專家直斥,由於部門利益的分割,監管難度加大,環保資金屢屢被截留、被挪用。“治污體制不改,花更多的錢可能也是枉然。”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祖國的大江大河何時再現昔日美景?人們充滿期待。

 
 
 相關鏈結
· 吉林省召開松花江等流域水污染治理項目推進會議
· 太湖水污染治理項目資金及績效跟蹤審計全面展開
· 到11月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項目建成868個佔整體項目32.6%
· "我國流域水污染治理機制研究"課題啟動會議召開
· 穩步推進遼河水污染治理工作
· 加強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