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海龍號”3500米水下機器人成功用於深海科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10日   來源:科技日報

    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目前我國下潛深度最大、功能最強的無人遙控潛水器(簡稱ROV)“海龍號”,在上海交通大學水下工程研究所朱繼懋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努力下,已經成功應用於“大洋一號”21航次第三航段的深海熱液科考任務,標誌著我國ROV技術從性能和控制方式上超越國際同類型,總體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科研團隊首次實現了使用ROV在東太平洋海隆區域觀察到罕見的巨大“黑煙囪”,並成功進行了取樣。這一發現使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能使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洋中脊熱液調查和取樣研究的國家之一。

    “海龍號”3500米深海觀測和取樣型ROV,是我國目前下潛深度最大、工作能力最強的水下機器人。此機器人在空氣中重量為3.45噸(包括有效荷載),主體尺寸為3.17米長、1.81米寬、2.24米高,由水下機器人本體、中繼器、臍帶纜、臍帶絞車、A字架、止蕩器、操縱控制臺以及動力站等多個子系統組成。

    除了在潛水深度上的優勢之外,該機器人的靈活性也是國內其他潛水器難以企及的。它的7個推進器被設置為矢量分佈,其中4個水平推進器用於加大前後和側向推力,3個垂向推進器則用於少量調節ROV的縱橫傾。這樣該機器人就可以自如地前進後退、上下運動和側移。同時,研究人員還首次嘗試安裝了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動力定位系統(DP),成功地解決了對大地的定位精度技術難題。

    該機器人配備了5台多功能攝像機和1台靜物照相機,並裝有6個泛光照明燈和2個高亮度HID燈,畫質更加清晰,可為海洋科考提供豐富而詳實的第一手錄像資料。

    該機器人將主要應用於3500米深度以內的大洋海底調查活動,包括海底熱液礦物取樣、大洋深海生物基因和極端微生物的研究以及探索人類起源的秘密等。現在,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了更深一步的4500米,並希望在2012年實現對該深度的深海試驗,向著最終的目標——11000米的海洋極限深度進一步邁進。(記者 王春)

我國水下機器人"海龍2號"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27日從遠在東太平洋的“大洋一號”科考船傳來消息:我國科考隊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海龍2號”,在東太平洋海隆“鳥巢”黑煙囪區觀察到罕見的巨大“黑煙囪”,並用機械手準確抓獲約7千克黑煙囪噴口的硫化物樣品。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波表示,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是我國大洋調查最高精尖技術裝備的首次現場成功使用,標誌著我國成為國際上極少數能使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洋中脊熱液調查和取樣的國家之一。詳細>>>

“雪鷹”號專用直升機亮相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

    這是“雪鷹”號直升機準備在“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後甲板著陸(12月7日攝)。12月7日上午,中國極地考察專用直升機“雪鷹”號執行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的首次物資吊運任務,這標誌著“雪鷹”號正式亮相中國南極考察“大舞臺”。新華社記者 崔靜 攝

    伴隨著隆隆的發動機轟鳴聲,紅白相間的中國極地考察專用直升機“雪鷹”號從“雪龍”船後甲板上騰空而起,開始執行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的首次物資吊運任務。這標誌著“雪鷹”號正式亮相中國南極考察“大舞臺”。

    當地時間7日9時許(北京時間7日13時),“雪龍”號極地考察船仍在距離中國南極中山站約9海裏的陸緣冰地帶努力破冰。“雪龍”船氣象中心收集到的天氣情況顯示,此時風力為3至4級,能見度為15公里,適宜飛行。詳細>>>

 
 
 相關鏈結
· 我國形成"一船四站"科考格局 成為極地科考大國
· 我國16名科考隊員將對湄公河流域進行20天的考察
· 我國將新建一極地科考破冰船計劃2013年投入使用
· 48位科學家開始秋季近海海域共享開放航次科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