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7日電(侯麗軍、吳振輝)經過20多個小時的跨洋飛行,27日6時55分,48名滯留海地的中國公民搭乘中國政府運送赴海地醫療防疫救護隊的民航包機平安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對於這48名同胞而言,走下飛機的那一刻意味著他們終於脫離險境,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而對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來説,則意味著他們成功完成了一次“最有特點”“最艱苦”“最複雜”的撤僑行動。
從24日17時50分自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出發,到27日6時55分重返首都國際機場,由外交部、中國地震局、福建省、廣東省和北京市政府23名成員聯合組成的工作組,經過連續62個小時的不間斷工作,終於將這48名同胞安全接回祖國。
在首都國際機場一間古色古香的貴賓室裏,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為7名僑胞代表和外交部撤僑工作組舉行了簡短的歡迎儀式。工作人員為他們獻上了鮮花和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當大家手執這面五星紅旗合影時,他們略顯疲憊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看到大家順利地回來,我們由衷地感到高興。從看到你們這一刻開始,我這顆心就放下了。”外交部領事司司長魏葦飽含深情地説。
“我們真的很高興,能夠這麼早就回國,這一次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心。”32歲的僑胞代表董正東説。
2009年10月8日,董正東和其他4名同事來到海地,代表浙江溫嶺宏遠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參加當地的一個橋梁項目投標。“本來1月28號,也就是明天,我們就要開始投標了,所有的標書和設計圖都準備好了,沒想到……”
海地時間1月12日16時53分,當地發生芮氏7.3級地震。當時,董正東與4名同事一起,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加勒比酒店的公寓樓上班。所幸由於酒店樓體堅固,他們成功逃生。
地震後,他們在酒店的停車場度過了最難熬的三天:擠在車上睡、食物匱乏、一天幾十次的余震……直到中國駐海地貿易發展辦事處和外交部的工作人員找到他們,並把他們帶到中國駐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的駐地安頓下來。
自從14日入住維和部隊的營地後,董正東和同事們心裏就踏實了許多。在這裡,他們住進了帳篷,營地的床位不夠,許多肩負繁重維和任務的士兵將自己的床位讓給他們,而自己則睡在地上;他們的一日三餐不僅有了保障,還能吃上豬肉和蝦;為了預防瘟疫,他們每天都要體檢一次,救援隊的心理專家還定期為他們進行心理疏導。
1月15日,董正東和同事們就得到通知,很快將有回國的包機,但飛機降落要協調一段時間。20日,中國民航局向東航下達包機任務,但當時控制太子港機場的美國軍方還沒給出包機降落的窗口時間。在多方努力下,美國方面終於給出了20分鐘的窗口時間。
消息確定後,一場協助中國同胞儘快安全歸國的行動開始緊鑼密鼓地平行展開。在太子港,中國駐海地貿易發展辦事處將滯留海地的中國公民集中起來,按照籍貫進行分組和編號,統一用車將他們送到機場,並詳細叮囑各種登機注意事項,使大家做到有序待機;在北京,外交部領事司按照“登機前,登機後,下機後”三個階段,設計了週密的預案,與此同時,23名工作人員迅速集結,成立了以領保中心副主任邱艦為組長的外交部撤僑工作組。
當地時間25日14時35分,搭載中國醫療防疫救護隊和赴海地撤僑工作組的東方航空公司包機抵達太子港機場。在太子港機場停留的短短三小時內,中國駐海地貿易發展辦事處和撤僑工作組實現了48名同胞的順利交接,從安檢到檢疫,秩序井然。
而其後20多個小時的漫長飛行旅程亦是一路平安,48位同胞都沒有出現身體和精神不適的狀況。董正東説:“我們在飛機上受到了很好的照顧,休息得很好。”
北京時間27日6時55分,搭載中國國際救援隊和48名同胞的飛機抵達首都國際機場2號航站樓。在飛機落地的那一刻,機艙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終於到家了。
“這次任務讓我們感到很光榮,我們工作組的全體同志也感到非常自豪,因為我們為海外僑胞的安全盡了全力,也保證了海外僑胞的身心安全。”撤僑工作組組長邱艦説,他已經連著兩天半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了。
海地地震後,外交部領事司于13日15時開通了兩部24小時熱線電話,幫助親屬們了解在海地中國維和人員、中資公司人員和在海地僑胞的情況。截至27日12時,這兩部熱線電話光榮完成了歷史使命。
“雖然地震以來時間不算太長,但我們領保中心的同志和大家一樣,15天,每天24小時,為尋找同胞提供不間斷的協助,今天終於可以説我們的工作告一段落。”魏葦説,“從目前來看,撤僑行動百分之百成功,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