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台北12月30日電(記者陳鍵興 郭鑫 李惠子)30日9點半,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的一間會議室裏已幾乎座無虛席。一場關於“ECFA臨時原産地規則”的説明會即將開始,近百位企業代表早早就位,晚到幾分鐘的人就只能坐在後窗邊的臺子上。
2011年1月1日,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早期收穫計劃就將全面實施,屆時將有539項台灣産品可以享受優惠關稅待遇進入大陸市場。
“我們和大陸的中化國際有貿易往來,今年出口的産品主要是‘潤滑油基礎油’,就列入了早收清單。”台灣騰華能源實業公司的一位代表指著表格説,2009年這一産品的稅率是6%,而ECFA早收計劃實施後,相信今年出口大陸的數量會明顯增加。
ECFA早收計劃啟動進入倒計時,台灣業界都在加緊各項準備工作,希望儘速順利搭上兩岸關稅優惠的“貿易快車”。近來,台灣當局多個相關部門分行業、分區域舉行了數十場ECFA説明會,業界踴躍參與,就是要從實務操作上儘快熟悉辦理手續的具體程序。
30日在電電公會舉辦的説明會持續了3個多小時,企業代表們聽得非常認真,會後有不少人還留下來,繼續向主講人詢問。一位石化企業的代表説,雖然他所在企業的産品只有一兩項列入第一批早收清單,但相信在下一批開放中會更多地列入,儘快熟悉整個作業流程對企業來説非常重要。
臺當局主管貿易的相關部門29日正式成立“ECFA服務中心”。該部門有關人士説,當天7、8部專用電話諮詢不斷,還有不少業者親自趕來了解各項事宜。她還説,年紀大一點的同事説這種“盛況”大概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台灣出口猛增的時期出現過。
“因為是全新的,大家都非常關切具體辦理的種種細節。”該部門負責相關工作的一位人士介紹説,“ECFA服務中心”假日無休,4位諮詢員及其背後做支持工作的相關人員元旦將加班。
ECFA的簽署、生效到即將全面實施早收計劃,開啟了兩岸經貿合作前所未有的全新時代。進入倒計時,台灣産學研各界對新時代下産業能量的釋放更加充滿“想象力”。這其中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ECFA早收計劃與“十二五(2011年-2015年)規劃”在推出時間點上可視為某種程度的“重合”或“契合”,為台灣經濟發展和兩岸經貿合作的躍升創造了難得的良機。
日前在台北舉行的一場ECFA主題學術論壇上,台灣外貿協會董事長王志剛就提出,“十二五規劃”的實施將為台灣企業在大陸發展提供新的商機,包括擴大消費需求、推進城鎮化、發展低碳産業等,都將為台灣業界加強與大陸的合作,實現互利雙贏開拓出廣闊空間。而ECFA的付諸實施,一定能給台灣的商品和服務進入大陸市場帶來更好的願景。
臺企聯會長郭山輝則表示,“十二五規劃”將為臺商帶來很多商機,而ECFA的實施將有助臺商提升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和佔有率。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以ECFA為標誌,兩岸經貿合作正邁向更加開放的時代,廣大臺商都非常希望進一步開拓大陸廣大的內需市場,臺企聯也會積極協助業界抓住契機,實現轉型升級,獲得更大發展。
與會的台灣當局副領導人蕭萬長在概括ECFA的經濟效益時提出,大陸的製造能力和市場規模可為台灣發展知識密集型産業提供“後勤支援及發展空間”,有助台灣突破成長瓶頸。
他認為,在“後ECFA時代”,兩岸産業應放眼全球市場,截長補短,重點突破,開拓産業發展的全新版圖,並利用雙方在全球供應鏈上的特殊條件,創新發展模式,共創市場品牌。
兩岸攜手“擦亮品牌”,被台灣各界普遍認為是“ECFA+十二五”所構造的“雙核驅動”下最動人的願景。
“台灣是個小池子,旁邊有大陸這個大湖,我們可以把魚放到湖裏養大,再遨遊世界。”王志剛這樣描述臺商自創品牌面臨的新機遇。他認為,台灣“池子”小,創牌不易。在“後ECFA時代”,兩岸可以共同建立行銷大陸以至全球市場的“共同品牌”。
台灣《旺報》社長黃清龍則表示,缺少自主品牌已成為兩岸共同的“切膚之痛”。在新的時代,兩岸應進一步加強包括標準建立在內的互補合作。
對於ECFA“起跑”後的前景,台灣主流輿論抱持樂觀期待,認為台灣經濟可望由此迎來“黃金十年”發展期。記者還了解到,目前臺當局有關部門與相關民間組織都在持續開展宣導和服務工作,除針對島內業者和民眾之外,還計劃組織業者赴大陸“促銷”,為兩岸業界搭建更多的合作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