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記者 董峻)“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通過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推進農業生産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使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明顯進展。
近日公佈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構建以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華南和甘肅新疆等農産品主産區為主體,其他農業地區為重要組成的“七區二十三帶”農業戰略格局,涉及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甘蔗、畜産和水産等農産品。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23日表示,優化農業生産力佈局,是根據資源條件配置農業生産要素的重要措施,是實施全國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客觀要求。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産率,必須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産力佈局。
本世紀以來,我國先後實施了兩輪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農産品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産、産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優勢區、主産區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與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相比,農業生産力佈局還不夠清晰,主導産業還不夠突出,支持政策還有待強化。
作為“十二五”時期建設現代農業的重大舉措,今後我國將重點加強以下六個區域建設:
一是糧食主産區建設。主要包括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確定的800個糧食生産大縣(農場),核心是13個主産省(自治區)、21個産糧過百億斤的市、70個過20億斤的縣(市區旗)和270個在10億斤至20億斤之間的縣(市區旗)。“十二五”時期,突出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品種結構,大力發展産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綜合生産能力。
二是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建設。主要包括棉花、油菜、甘蔗、天然橡膠、蘋果、柑橘、馬鈴薯、生豬、奶牛、肉牛、肉羊、出口水産品等12種大宗農産品的44個優勢區,以及西部地區特色農業區。“十二五”時期,推動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生産、産業化經營、品牌化銷售,強化質量安全監管,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加工轉化率。
三是大城市郊區農業區建設。主要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郊區。“十二五”時期,加強“菜園子”和肉蛋奶、水産品生産基地建設,增強“菜籃子”産品供給能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四是東部沿海農業區建設。主要包括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海峽西岸經濟區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十二五”時期,穩定發展糧食生産,加快發展高效農業,提高農業效益。
五是農墾經濟區建設。主要包括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和黑龍江農墾、廣東農墾等19個大型集團化墾區和其他大型國有農場。“十二五”時期,將其建設成為國家商品糧和棉花、天然橡膠供給重點保障區,主要農産品加工和良種繁育基地。
六是草原生態經濟區建設。主要包括北方和青藏高原草原地區,核心是264個牧區半牧區縣(市旗)。“十二五”時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促進草畜平衡,發展生態畜牧業。
為此,“十二五”時期國家將圍繞現代農業重點建設任務,以最急需、最關鍵、最薄弱的環節和領域為重點,與規劃綱要相銜接,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重點包括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新一輪“菜籃子”建設工程、現代種業工程、漁政漁港工程、新型農民培養工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工程、農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工程、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工程等。
回良玉:加大強農惠農力度保持農業農村發展好勢頭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農業農村發展再上新臺階的重要機遇期。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重中之重”戰略思想,按照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著力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在收入分配格局調整中著力促進農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著力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創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為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提供有力支撐。 >>>詳細閱讀
農業部召開會議 部署當前農業農村經濟重點工作
3月3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2011年為農民辦實事工作方案,部署了當前農業農村經濟重點工作。韓長賦強調,為農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是農業部貫徹中央關於做好新時期群眾工作的具體行動,是堅持為農民群眾服務、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舉措,必須長期堅持,努力辦好。自2002年以來,農業部堅持每年都為農民辦若干實事。
今年,通過深入研究和網上徵求意見,決定2011年為農民辦理29件實事。主要包括:向農民群眾宣傳“三農”政策,為基層組織送報20萬份,為農民送書送信息送廣告服務,對 300 萬農村勞動力開展農業技能和創業培訓,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對1萬名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機手開展技能培訓,對100萬新購置農機具農民開展培訓,幫助農民提高安全用藥水平,開展村級防疫員技術培訓,免費為1.7億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幫助農民提高玉米收穫機械化水平,幫助農牧民提高動物健康水平,向丘陵山區農民示範推廣適用農機新技術,為農民免費提供網上音視頻培訓節目,為鄉鎮企業職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與考核鑒定服務工作,為牧民提供牧草良種補貼,開展農産品加工重大技術推廣和對接活動,開展“送良種惠百姓”活動,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工作,深入開展“農超對接”及“網上産銷對接”活動,開展鮮活農産品應急促銷活動,為農民免費發放20萬份卷簾機安全使用挂圖,對貧困地區實施認證及標誌使用收費優惠政策,為3700艘新型漁船補貼配備新型漁用對講機,新增320萬沼氣用戶,為農民群眾提供高清數字影視服務,開展墾區危房改造,開展政策性漁業互助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為牧區配置草原防火物資。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