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四川地震災區的港澳臺同胞印記:我們的愛不曾離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5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我們的愛不曾離開
——四川地震災區的港澳臺同胞印記

    新華社成都5月10日電(記者吳濟海 余裏 黃毅)患難見真情。三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給災區百姓帶來巨大傷痛,也凝聚起中華民族的堅強意志和情感,激發出兩岸四地同胞情同手足、患難與共的骨肉親情。從地震發生的那一刻起,港澳臺同胞的愛就不曾離開。

    三年來,遠在千里之外的港澳臺同胞的愛心善舉不斷涌向災區,中華兒女血濃于水、心手相牽的同胞深情得以深刻表達,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共渡難關的讚歌。

    三年來,港澳臺同胞與災區人民一道克服重重困難,援助的一個個重建項目在川蜀大地拔地而起,讓無數百姓受惠,濃濃的同胞大愛,鑄就一座座不朽的豐碑。

    三年來,港澳臺同胞以持續的熱情向災區伸出溫暖之手,志願者和援建者的身影穿梭在災區各地,用自己的愛心和專業撫慰心靈、讓愛延續,在災區澆灌出朵朵奉獻、感恩之花。

    天災更讓我們感受到血肉相連

    走進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蒼溪村,菖溪河畔51棟依山而建的二層小樓格外顯眼,白墻、青瓦,一座座極具川北特色的民居錯落有致,門前清澈的河水緩緩流淌,房後滿山樹木蒼翠欲滴,這便是澳門愛心民居工程蒼溪村集中安置點,現名為“澳援新村”。村民家門上懸挂的“澳門愛心民居工程”牌子在告訴人們,這個質樸而充滿朝氣的新村凝聚著澳門同胞沉甸甸的愛心。

    汶川大地震造成利州區直接經濟損失241億元,列國家確定51個重災縣第13位。面對滿目瘡痍的災區和數以萬計失去家園的群眾,2008年8月18日,澳門特區政府宣佈援川首批項目確定,17個項目落戶利州。宣佈當天,即啟動惠及1.4萬戶、援建金額3.08億元的愛心民居工程。後又增加澳源體育中心,總援助金額近13.7億元。2009年底,愛心民居工程全面完工。

    蒼溪村黨支部書記余型成告訴記者,該村共有256戶村民住進了愛心民居的新房子,其中因地質原因無法原址重建的51戶受災農戶被集中安置到澳門愛心民居工程蒼溪村集中安置點。

    村民羅德軍家就住在這處安置點,“現在住的房子比地震前好多了,有上下兩層,沒有澳門同胞的援助,我們哪能住上這麼漂亮的房子!”羅德軍滿臉笑容,充滿感激。

    地震以前,羅德軍家住在山上,房子是磚木結構,面積也沒有現在的房子大。地震發生後,山上的房子因有山體滑坡危險,已不適合居住,他和其他50戶人家從山上搬下來住進了集中安置點。

    “真的非常感謝澳門同胞和政府!”羅德軍説,沒有他們的幫助,我現在也許還住在山上或者睡帳篷呢,安置點的整體風貌和綠化都很好,“都比得上城裏了,來這兒旅遊的人都誇我們的房子漂亮。”

    利州區澳門愛心民居工程只是澳門同胞援助四川地震災區的一個縮影。地震發生後,澳門特區政府撥款50億澳門元、澳門基金會撥款5億澳門元支持援建工作。以澳門特區現有54萬人口計算,澳門同胞人均捐贈金額逾萬澳門元,將這座小城的無疆大愛撒播到災區的廣袤大地。

    在汶川地震三週年前夕,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唐英年5月初再次率隊前來四川考察援建工作,這已是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具體主管香港援川工程的唐英年第9次來四川,同行的特區政府官員中有的已到訪災區50余次。

    唐英年説,每一次來到四川災區,都會看到災後重建取得的重大進展,災區同胞們的生活不但恢復正常,還得到不斷改善。看到災區群眾能夠直接受惠于香港援建項目,我們感到非常鼓舞和欣慰。他還説,將與四川方面一起共同努力,併為建成投運的學校、醫院等機構提供長效的支持和幫助。

    5月初來到四川的還有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一行。吳伯雄在於成都舉辦的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致辭談起兩岸同胞在汶川大地震和2009年台灣“八八”水災中互相關心時感慨説,天災雖然是不幸的,但是這樣的天災更讓我們感受到血肉相連,這是非常值得珍惜的。

    吳伯雄説,看到重災區映秀鎮、水磨鎮在三年內從一片廢墟重新站起來,覺得非常欣慰,“也非常欣慰其中有台灣人民的愛心參與在裏面”。

    地震雖無情,同胞有大愛。其實,和澳門同胞一樣,香港和台灣同胞為四川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也給予了無私援助和大力支持。

    據統計,截至2011年4月底,香港特區共確定援助項目190個,援助金額84.31億元人民幣,目前累計完工39個,完成總投資33.8億元,開工率99%。剩餘大部分項目的總體工程將於今年內完成,並陸續在今年和明年竣工。

    四川災區共接受台灣社會各界捐款13億多元人民幣,各類物資折合人民幣2億多元。根據捐贈者的意願,落實189個捐建項目。如今,這189個項目已基本完成,它們宛如189顆璀璨的珍珠,鑲嵌在充滿生機的天府大地上,見證著兩岸同胞的骨肉深情。

    至今,仍有不少自港澳臺來的同胞堅守在災區從事援建和志願服務,用他們的愛心和努力為災區更加美好的明天奉獻心力。

    從開始到現在,我們的愛不曾離開

    為了救助傷員和提供康復服務,來自香港的醫務人員三年來沒有離開這片需要關愛的熱土。

    “5·12”大地震發生後幾天內,香港非政府組織“世界華裔骨科學會”的醫務人員就發起“站起來”計劃,北上為地震傷員提供假肢安裝和專業康復治療。

    4月中旬的一個週日,記者來到都江堰友愛學校,看到“站起來”的醫務人員正在為學校地震致殘兒童調配假肢和指導康復服務。醫務人員耐心地聽孩子們描述過去一段時間對假肢的適應情況,為他們分析原因或調節假肢,有的孩子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在醫療器械上做動態平衡訓練,教室裏一切都有序、輕鬆。

    來自香港的高級物理治療師彭元紅説,他們目前共有15至20人的香港醫療團隊在四川,平時主要在設在成都的川港康復中心為傷員做康復服務,同時還有外展服務,定期到傷員比較集中的地區,如綿陽、德陽、綿竹、都江堰等地的學校上門指導傷員們的康復訓練,友愛學校每週末都會有醫務人員過來。

    “進入四川以來,我們‘站起來’就從未離開過。”她説,為了能讓服務延續,“目前除了為傷員提供康復服務,我們還在為川港康復中心培訓康復人才,這樣可以為四川培養出更多康復人才,從而為更多的人服務”。

    2008年11月,香港特區政府與四川省政府簽署意向書,同意由香港特區政府援助近2.25億元人民幣,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建設“川港康復中心”。同年12月,“站起來”計劃與四川省人民醫院共同申請的“川港康復培訓及發展中心項目”也獲得香港特區政府資助,主要用於康復人才培訓與培養。

    彭元紅介紹説,川港康復培訓及發展中心將通過與四川本地的大專院校合作培養大中專生、為醫院提供在職培訓等方式,為四川培養1000名康復人才,將來在四川各地為傷員提供康復服務。

    記者從四川省人民醫院獲悉,經過近三年的建設,川港康復中心已發展成為西部地區最大的康復基地,先後對680多名傷員進行了康復治療,95%以上的傷員功能達到最大程度的康復並回歸家庭、社會,開始新的生活。康復中心還為300余名截肢傷員進行了假肢安裝、調整和康復訓練,讓他們實現了“站起來”的夢想。

    在友愛學校的康復中心教室裏,好動的孩子們有時脫下假肢就會拄著拐走出教室互相追逐,讓治療師一陣緊張,再將孩子們勸導回來,會診、假肢調整、康復訓練,然後把下次需要復診的、需要康復輔具的一一登記。

    治療師的工作緊張而忙碌,但他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欣慰地説,充滿笑容的活潑、健康的孩子是他們最高興看到的,自己的忙碌很值得。

    同樣是早春時節,細雨霏霏。在什邡市洛水鎮的一處施工現場,記者碰到了台灣慈濟基金會營建處的鄧乃仁,這位43歲的漢子戴著眼鏡、皮膚曬得坳黑,細雨在臉上結成了小水滴也沒來得及擦去。

    鄧乃仁所在的工地為慈濟基金會投資興建的什邡大愛感恩環保科技園。鄧乃仁説,從台灣來四川參加援建工作已有近20個月,中間偶爾回台灣去看看家人。20個月中,他在雅安、邛崍等地參加慈濟援建的13所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建設,在各學校完工後今年4月又趕到什邡來參加環保科技園的建設。

    談及20個月來的援建工作,他説:“感覺很好,生活各方面都很習慣”。作為慈濟基金會營建處的專職員工,他以前也到全球各地參加過援建活動,但從未在台灣以外的地方待過這麼長時間,對此,鄧乃仁説,兩岸同胞血濃于水,都是一家人,“我祖籍就是福建的”。

    鄧乃仁目前和來自慈濟的其他職員、志工一起住在慈濟基金會洛水服務中心。該中心負責人黃崇發對記者説:“自從2008年5月14日慈濟第一批援建人員來到四川後,就不曾離開四川這片土地。”期間,還有很多志工從台灣自費過來援建四川災區。

    什邡方亭慈濟中學就是由慈濟基金會援建的。記者在嶄新的校園裏看到,學校的大門、長廊,教室的梁、柱等,竟然沒有一個全直角的,全是圓角建築,且由水滑石建成。鄧乃仁説,這是為了防止學生不小心碰撞時被劃傷,“水滑石的建築還美觀、耐久。”

    這種細緻的關懷啟發的愛心也在學校裏延續。方亭慈濟中學工會主席、黨支部副書記賴雲告訴記者,學校師生在2010年8月30日搬入這所新落成的學校後,就一直將學會感恩、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作為學校的重要教學內容,學生們也對來之不易的新校園格外珍惜,“自從搬進來後,學校沒有發生一起損壞公共設施的行為”。

    愛的共鳴:同胞大愛災區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港澳臺同胞的無私付出和投入,為災區重建作出了巨大貢獻,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歡樂和笑容。這種患難時刻的真情也讓兩岸四地的心更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災區人民永遠忘不了港澳臺同胞的關愛和善心,他們面對記者時説的最多的詞就是:感謝、感恩。

    在都江堰市頂新新建小學的校園裏,記者看到了一些由康師傅産品標識組成的圖案,這所學校就是由台灣頂新集團在地震後出資2380多萬元捐建。

    頂新新建小學由在地震中被損壞的原都江堰新建小學和紫東街小學合併而成,佔地面積48畝,建築面積約8485平方米,目前辦學規模36個教學班,學生1600多人。“學校面積比原來兩所學校總面積的3倍還大,辦學規模也擴大了近40%。”頂新新建小學副校長張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張璐説,從規劃到施工監理,再到落成後的內外裝修,頂新集團全程參與了援建過程,工作非常細緻。同時,學校重建過程得到台灣各界關心,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以及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等各界人士都曾來該校視察援建、看望師生。

    尤為可貴的是,頂新集團的關愛並沒有在援建工程完成後就停止。張璐説,在學校交付使用後,頂新集團還在學校設有“持續關懷辦公室”,繼續對學校的教學等工作予以關心和支持。

    “這個辦公室主要關注學生的成長,對有利於學生成長的集體活動予以支持;同時,對學校硬體設施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研究和改善。”張璐介紹説,去年7月,對由台灣大學、新竹清華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成功大學五所高校和清華大學學生在頂新新建小學的義務支教活動,“持續關懷辦公室”也給予大力支持。

    在校園中行走,看到孩子們在“比原新建小學整個學校還要大”的操場上歡樂地追逐、遊戲,張璐説:“沒有頂新的援建,我們很難想象能擁有這麼漂亮的校園,我們全校師生都很感激。”

    該校五年級二班的張光群説:“感謝頂新集團,是他們讓我們有了這麼漂亮的學校和優美的環境。”而去年7月來自台灣的大學生在學校的支教讓該班的鄭淩陽小朋友對台灣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知道台灣的基隆港、台北101大樓,還有媽祖”,孩子天真地説,如果去台灣,就要去看大海。

    學校師生也在關注著寶島的同胞,2009年台灣“八八”水災發生後,學校師生踴躍捐款,很多學生還給災區小朋友寫信,鼓勵他們振作精神、渡過難關,併為災區祝福。

    方亭慈濟中學的師生們也是如此。學校校長簡明富告訴記者,“八八”水災發生後,在學校進行捐款動員之前,師生就先行動起來了,紛紛給台灣同胞捐款,在這所一半是農村學生一半是城市學生僅有1000余師生的學校,那次捐款達2萬多元,“這是我們學校多年來的捐款活動中很少見的大數目。”

    “這就是全校師生對台灣同胞感恩的一種表現”,簡明富説,這種相互關愛對兩岸同胞來説是彌足珍貴的。

    矗立在北川羌族自治縣新縣城的羌族民俗博物館格外引人注目,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充滿濃郁羌族風格的寨子。這座佔地面積達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2平方米的博物館就是由澳門基金會援助1億澳門元建設的。

    位於北川老縣城的原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在地震中被破壞。談到羌博館的重生,博物館館長高澤友非常激動,他説,博物館的全體人員和北川的文物部門都非常感激澳門同胞,“沒有他們的援助,一個西部小縣想要建設一個這麼大規模和漂亮的博物館非常不容易,這是對保護和傳播羌族文化所作的莫大貢獻”。

    目前,博物館展陳設計方案已經基本完成,有望在2011年底前完成施工並開館。博物館已經從民間徵集了羌族民俗實物近2000件,還將繼續徵集文物。

    談到未來,高澤文説,希望北川羌博館成為全國羌族文化遺産展示傳播的重要窗口和區域性的羌族文化研究中心。同時,博物館將加強與其他地區博物館的交流,組織羌族文物到外地去展示,以更好地傳播羌族文化,“我們首先想到澳門去交流,除了傳播文化外,我們也是感恩,去向澳門同胞表達敬意和感激”。

    廣元市也將組織赴澳門答謝、感恩。羅德軍説,希望自己能有機會去,“我是農民,不太會説話,我去了的話就想向澳門同胞説謝謝!真的非常感謝他們!”(參與記者:王若遙、海明威、孫陽)

 
 
 相關鏈結
· 外交部:智利地震迄無我公民(含港澳臺同胞)傷亡
· 港澳臺同胞助汶川地震災區紀實:永不停歇的愛心
· 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傾力捐助汶川地震災區紀實
· 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援建汶川地震災區三週年紀實
· 從悲壯走向豪邁——獻給汶川災區堅強的父老鄉親
· 汶川特大地震甘肅省災後恢復重建取得五方面成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