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礦井數由5年前的4278座減至1053座
單井平均年産量超120萬噸
——山西迎來“大礦時代”
登上海拔1500米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新礦坑瞭望臺,整個開採現場盡收眼底,壯觀的生産場面讓人震撼:幾十平方公里的礦坑像一個巨大的“漏斗”,在“漏斗”裏10余層開採面上,上千台足有兩層樓高的機械一齊轟鳴作業,運送煤炭的裝載卡車川流不息。
在山西,如此規模的現代化煤礦到處可見,以往“星羅棋佈、礦難頻發”的小煤礦已不見蹤跡。截至2010年底,全省30萬噸以下小煤礦已全部淘汰關閉。礦井數量由5年前的4278座減少到1053座,辦礦主體由2200個減少至130個,單井平均年産規模達到120萬噸以上,全部實現機械化開採。與此同時,山西培育形成了4個年生産能力億噸級、3個5000萬噸級、11個千萬噸級以上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
山西煤炭産業,迎來“大礦時代”。
“小”到“大”
“良幣”驅“劣幣”
煤炭大省山西,60多年來産煤110億噸、外運近90億噸,集中了近50%全球煤炭交易額……這一系列耀眼數據背後,伴生著生態環境破壞、資源浪費嚴重、安全事故頻發,粗放式的資源開發讓資源大省負重前行。
始於2009年的大規模煤炭資源整合和企業兼併重組,讓山西煤炭産業發生了質變,為實現可持續的綠色轉型發展打好了“地基”。
能源需求高速增長、開發機制不完善等因素造就了煤炭産業的高利潤,僅靠市場去實現“良幣”驅除“劣幣”是不現實的。為此,山西省在前幾次整合的基礎上,于2009年徹底淘汰30萬噸以下小煤礦,減少近六成的礦井、超九成的辦礦主體,這無疑是山西煤炭産業史無前例的“大手術”。
其中,不具備辦礦能力、産業水平低下的企業主體全部退出,讓有實力、有能力、有水平的煤炭企業成為兼併重組的主體企業。其直接結果是,小煤礦、小窯主關閉退出,大煤礦、大集團應運而生。
隨著炮採等落後生産方式的出局,山西煤炭産業水平大幅提升:原來回採率平均不足20%的礦井提升到80%以上,採煤綜合機械化程度由24.8%提升到81%,實現了資源的有序、集約、高效開採,為山西煤炭産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發展鋪平了道路。
“進”與“退”
分歧到共識
此次煤炭資源兼併重組,山西大幅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或為大型煤礦企業——具備年産300萬噸,而且至少有一個年産120萬噸機械化開採礦井的地方骨幹煤礦;或有一座年産90萬噸及以上礦井作支撐,兼併重組後生産規模不低於年産300萬噸,所屬礦井至少有一座不低於年産120萬噸。高門檻在一定程度上把小煤礦擋在門外,讓有實力、産業水平高的優質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山西聯盛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是一家在本土成長起來的民營採煤企業,總産能超過550萬噸。聯盛以其雄厚的實力和技術水平成為這次重組整合的兼併主體,産能將迅速擴張到750萬噸。聯盛副總經理王栓照直言:“此次整合,為我們這樣的民營企業更好、更快地發展鋪平了道路。”
同時,山西省內的太鋼集團、焦炭集團、能源産業集團等不以煤炭為主業的大型國有企業,也全部退出所辦煤礦的控股權,轉由大型煤炭企業生産經營;省屬國有重點煤企下屬的22座不符合條件的小煤礦也被關閉。山西省形成以股份制企業為主要形式,國有、民營並存的辦礦格局。民營企業作為接管主體的比例高達30%,“三分天下有其一”。
“此次煤炭資源整合就是讓落後産能騰地方、騰資源;先進産能獲取更大的資源、空間,進而帶動整個煤炭産業水平提高。”山西省省長王君説,“這一輪整合重組,從根本上改變了我省煤礦多、小、散、亂的狀況。”
“單”變“多”
“綠色”替“黑色”
“傳統資源型産業主要靠賣初級資源過日子,産業發展模式比較單一。”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潘雲分析。這種單一的産業模式使其自身抗風險能力差,深受外圍經濟影響。
專家指出,循環經濟是資源型經濟綠色發展的“不二法門”,也成為山西實現綠色轉型、多元發展的基本路徑。
目前,山西煤炭行業投資640億元,建設了循環經濟園區20個,其中,國有重點14個園區已初具規模,成為煤炭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煤炭循環經濟園區佈局已初步形成。
山西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10年底,山西已建成煤矸石、中煤和煤層氣(瓦斯)電廠67座,裝機規模587萬千瓦,年消耗煤矸石等低熱值燃料1061萬噸,發電利用瓦斯4.15億立方米;建成煤矸石、粉煤灰水泥廠7座,形成年産能350萬噸;建成煤矸石磚廠48座,全年産磚35.5億標塊,年利用煤矸石900萬噸;高嶺土、鋁礬土等與煤伴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初具規模。
同時,山西煤炭行業已初步形成以肥、醇、炔、苯、焦油為主的煤化工産業鏈,煤制甲醇、煤制烯烴和煤制油等現代煤化工産品研製和開發已經起步。
“升”至“降”
“僥倖”轉“常態”
曾幾何時,“礦難”幾乎成為山西的代名詞,山西曾經一週發生過5次煤礦事故。“安全生産抓不好,大小事故頻發,有什麼宏圖大志也實現不了。”王君多次告誡市縣幹部。
此次煤炭資源重整合和企業兼併重組有力提升了山西煤礦安全生産水平。整合前,政府安全監管的對像是近2600個礦井、2200個辦礦主體,如今變為1053個礦井、130個辦礦主體,安全監管的難易變化不言而喻。而經過整合,資源向具有安全生産優勢的企業集中,整個煤炭産業的安全生産水平也“水漲船高”。
同時,山西省實施了隱患排查治理、專項督查、事故約談、領導幹部井下帶班等一系列安全專項制度;實行了煤礦通風區(隊)長兼任礦長助理制度,建立了煤礦安全工作“聯絡”制度,全面推行了煤礦安全生産承諾制,推進了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化、標準化和規範化。
山西11個市和重點産煤縣(市、區)選派了市長、縣長安全助理,建立健全煤礦安全“一崗雙責”責任制,推進安全包保責任制,11個市共組建了206個“五人小組”;全面推行了業務保安制度,建立了“業務保安、環環相扣”的煤礦安全共管機制,各煤炭企業均簽訂了安全生産承諾書;嚴格安全生産責任考核,積極推廣個人安全技能賬戶制度,嚴格安全問責和安全生産“一票否決”。
截至今年4月底,山西省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0.0899,不僅遠低於2005年的0.905,也遠低於目前0.794的全國平均水平,更低於俄羅斯、南非等國數據;而同期煤炭産量2.56億噸,增幅達18.3%。兩組數據的升降實屬不易,説明山西煤炭行業的安全生産狀況的變化,已從曾經的“僥倖”變為“常態”。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用這樣的詞句來形容山西煤炭産業的變化,“有了這樣的開端,山西轉型跨越發展一定能實現。”(記者 安洋 劉鑫焱 冀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