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全國各地以豐富多彩、貼近百姓活動慶文化遺産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6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2011年6月11日,是我國第六個文化遺産日,全國各地舉辦了豐富多彩、貼近百姓的活動,以增進公眾文化遺産保護意識,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遺産保護的良好氛圍,推動文化遺産保護科學發展。

    在我國第六個文化遺産日到來之際,國務院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共191項,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164項。目前,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共計1219項。

    今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正式實施,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為宣傳和普及這部法律,今年文化遺産日的主題為“依法保護,重在傳承”。

    世界上第一部農業手工業生産的綜合性著作《天工開物》,距今1000多年的敦煌舞譜,巧奪天工的揚州玉雕,“土得掉渣”的華陰老腔,韻味十足的蘇州彈詞……記載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産內容的近二百種珍貴善本典籍和體現傳統文化精髓的數十項非遺項目,第六個文化遺産日之際在京城集體亮相,這期間到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和中華世紀壇參觀展覽、展演的觀眾大飽眼福,反應熱烈。

    作為北京2011年文化遺産日的主題活動,中軸線申遺文物工程最吸引市民關注。11日上午,位於北京市南部的永定門南廣場人山人海。

    常年居住在北京中軸線上的民間藝人,以悠長的京味兒吆喝開場,展示了用傳統形式創作的中軸線申遺作品。

    來自通州近70歲的著名藝術家方硯歷時3年,為北京中軸線保護創作了長達78米的畫卷,把7.8公里中軸線上的街景和生活風貌描繪得惟妙惟肖。他與其他4位愛心人士一起,當選為中軸線文物保護宣傳推廣使者,向市民發出“愛北京、愛中軸”的倡議。

    北京中軸線現存的主要文物建築包括天安門、故宮、景山、北海、永定門(復建)、天壇、鼓樓、鐘樓等。新中國成立以後,又陸續擴建了天安門廣場,建設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場館也位於中軸線上。近10年來,北京市文物部門針對中軸線保護已投入經費近10億元,陸續開展了10余處中軸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修繕和環境整治工作。

    作為天津文化遺産日系列活動之一,6月11日,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推出《天津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展覽》,展覽通過400余幅照片和翔實資料,展示了天津市普查工作的歷程和成果,讓觀眾了解身邊的“國寶”。這個博物館還專門設立了諮詢臺,一些資深專家面向觀眾現場講解文物法律、法規和文物知識等,併發放了《文物保護法》等宣傳材料。

    奉賢滾燈、烏泥涇紡織技藝、鑼鼓書、青浦田山歌、顧繡、魯庵印泥、瀛洲古調琵琶、石氏傷科、嘉定竹刻……文化遺産日到來之時,上海以電影大片的方式拍攝、再現非遺技藝傳承及其背後故事——系列專題片《上海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亮相熒屏。

    “非物質文化遺産往往不僅是一種技藝,背後更有一代代人的傳承,以及許多動人的故事。”上海著名紀錄片製作人王小龍説,通過上海藝術人文頻道播出的這套紀錄片,一掃人們對非遺“古老、陳舊”的印象。

    王小龍説,上海從2009年開始拍攝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産,近來則開始在經費有限的條件下,嘗試以電影大片的拍攝條件、唯美畫面來展示非遺的精彩、背後的故事和它的傳人。製作過程中還加入了3D動畫。

    專家指出,在網絡時代,非遺的傳承不僅有賴於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口傳身授,也同樣需要通過影視、網絡等渠道進行有效的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産紀錄片拍攝的創新,也將給非遺的傳承留下鮮亮的一筆。

    2011年中國文化遺産日主場城市活動11日在山東濟寧市舉行。以“文化遺産與美好生活”為主題的這一活動包括全國青少年文化遺産知識大賽、全國重點地區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成果展、山東省文物保護成果展暨濟寧運河文化展、曲阜顏廟復聖殿維修竣工儀式等。活動通過吸引公眾觀比賽、看展覽、賞表演、參與文化遺産保護萬人簽名活動,提高活動的群眾參與性。

    河南博物院廣場11日成了文化遺産日的節日廣場,文物保護系列成果展在這裡舉行,吸引了大批觀眾前來觀看。本次展覽共展出四個系列,分別是中國文字展、河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圖片展、2000年以來河南省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展、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宣傳展。兩場重量級的講座當日也在河南博物院舉行。上午,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田凱為觀眾講述《中國歷史的拐點——從北宋到南宋》;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唐際根為大家講述《考古發掘的故事》。

    在遼寧,眾多市民11日一大早冒雨來到瀋陽市文化活動廣場,了解遼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遼寧省文化廳專門選調了一些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現場展演。高蹺秧歌、瀋陽相聲、二人轉、奉天落子、撫順地秧歌等喜慶熱鬧的節目輪番登場。

    和著歡快的鼓點,67歲的市民王鳳春興奮地和秧歌隊一同舞起來。王大媽告訴記者,早上特意從鐵西趕來參加文化廣場活動,去年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就有很多收穫,今年再來算是和高蹺秧歌的一個約定。她説:“我們國家有這麼多燦爛的特色文化,每個人都有義務來幫助宣傳和繼承。”

    廣西11日舉行了“民族團結跟黨走——民俗踩街踏歌行”活動,它以廣西原生態與民歌素材創作、改編的民歌合唱貫穿其中,將馬山會鼓、賓陽彩架、靖西扮臺閣、金秀瑤族黃泥歌舞,以及融水蘆笙舞、邕寧女子八音等極具廣西地方民族民俗特色的鼓、舞、樂呈現在觀眾面前。

    同時,文化遺産日期間舉辦的廣西首屆織染繡展演匯集眾多的民間織繡大師,他們帶來壯族織錦、瑤族刺繡、苗族織錦、侗族編織、水族銅鼓紋蠟染等傳統工藝,展示廣西織繡紐縫的傳世佳作。

    廣州市第六個文化遺産日的活動在具有百年曆史的大元帥府前啟動,融入了紀念辛亥革命的內容,同時鼓勵市民將綠道遊與文物史跡融合,以時尚休閒的生活方式為媒介,讓文化遺産融入百姓生活。

    據介紹,廣州近年來興起了綠道遊,覆蓋全市12個區縣1060公里的綠道基本涵蓋了廣州市大部分文物史跡,織起了一個人文氛圍濃郁的網絡。為了讓文化遺産更自然地融入百姓生活,有關方面以綠道為媒介,讓公眾在遊覽綠道的同時,分享散落在綠道周邊的珍貴文物,把文化遺産與美好生活結合起來。

    在這個活動現場,剪紙和拓印吸引群眾一試身手。恒福中學的學生羅匡正和胡越在考古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合力完成了陶片紋飾的拓印。通過實踐,胡越想報名成為文物保護志願者,他説:“文物保護的工作真是很辛苦,但是非常有必要,只有大家行動起來,我們的文化才能得到保護和傳承。”

    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11日在拉薩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廳長尼瑪次仁介紹,為建立健全西藏非遺保護工作機制,今年1月,西藏自治區同意在自治區群眾藝術館成立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並明確了職責和任務,增加了人員編制。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成立,是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一項重大決策,對於更好地繼承、保護、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力推進西藏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的意義。”尼瑪次仁説。

    當日宣傳活動中,西藏除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板宣傳,還對藏族邦典、藏香、唐卡等部分非遺技藝類項目進行了現場製作展示。在隨後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場演出中,藏戲、昌都鍋莊、拉薩朗瑪、山南扎朗果諧等眾多入選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的展演,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參與采寫記者:周瑋、岳瑞芳、周潤健、孫麗萍、鄭茜、杜傑、劉金輝、李克瑤、吳小康、張鶯、黃浩苑、德吉)

 
 
 相關鏈結
·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舉辦陶瓷系列文化活動迎文化遺産日
· 各地舉辦文化遺産日活動
· 2011年“文化遺産日”主題活動在京舉行
· 2011年文化遺産日"依法保護 重在傳承"活動開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