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解讀
——學生體質與健康問題與成績並存
新華社北京9月2日電(記者單磊 姬燁)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國家六部委2日共同頒布的《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中,雖然肯定了過去五年中學生體質發展的成果,但同時也提出了很多問題,中國青少年體質發展之路仍舊任重道遠。
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楊貴仁介紹説,參加這次調研的學生人數達到34萬多人,涉及31個省市的27個民族。總體來看,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有所改善。其中有兩項指標是從1985年六部委首次進行調研以來,20多年裏第一次停止下降趨勢,分別是肺活量和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
肺活量是反映人體生理機能水平的重要指標,調研顯示,在所有年齡段和所有測試人群中,肺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中小學生主要是指7歲-18歲年齡段的學生,調研顯示,反映下肢爆發力的立定跳遠成績、反映身體柔韌度的坐位體前屈和反映耐力素質的耐力跑等項目比2005年有部分提高,反映力量素質的握力成績全面提高。
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有了提高,這主要跟國家推行“陽光體育”工作和“每天鍛鍊一小時”的要求有直接關係。楊貴仁説:“這些成績的取得,主要得益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貫徹落實。當然,也特別感謝各級黨委、政府和學校,沒有他們的努力將沒有這個成績。”
但在中小學生體質狀況出現好轉的同時,大學生人群的身體素質仍舊延續下滑的趨勢;中小學生營養過剩的情況普遍,超重和肥胖比例城鄉都持續增加;而在所有年齡層,近視的比例都在上升,而且有向低年齡層次擴散的危險。楊貴仁説:“雖然全國學生體質總體有提升,但提升效果不明顯,某些個別方面還有下降趨勢,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的狀況仍舊很嚴峻。”
調查發現,中國大學生的體育鍛鍊普遍低於中小學生,大學生過多的將時間用於上網、看電視、玩遊戲機。教育部在切實落實“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中,一直比較重視對中小學的考核,對高校的要求還不到位。高校體育工作的問題也是近年來出現的新情況,還沒有切實可行的改善對策。目前在各中小學業績考評和評先評優活動中,沒有認真落實“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的學校都是“一票否決”,而高校則還沒有類似的評價機制。調動大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鍊的積極性是下一階段的重要工作。
楊貴仁説:“目前全國各高校都呈現急劇擴大的趨勢,很多高校動輒4萬-5萬在校學生。這不像一個中小學1000多人可以到操場上鍛鍊,幾萬人如何集體鍛鍊,如何安排體育活動,這都是我們未來需要討論研究的課題。”
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也是令人非常擔憂的情況,學生學業過重是很重要的因素。楊貴仁説:“一些地方和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對學生減負工作做得不到位。減負工作是教育部三令五申的要求,下一階段我們會要求將減負落實到各個環節,不得增加課時和提高教學難度。”同時加強幼兒園的保健工作也逐漸提到議事日程上,防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防止近視率向低年齡層次擴散的趨勢。
楊貴仁提出,想加強學生體質健康,既有學校的因素,也有家長和社會的因素。楊貴仁説:“我們尤其需要家長的支持。很多家長總考慮加強孩子智力的發育,想培養出天才學生,而忽略了體質的發育。沒有家長和社會的支持,僅靠學校的改善是無法將這項工作真正完成的。”
楊貴仁最後説:“引導全社會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引導廣大青少年積極參加體育鍛鍊,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造全社會共同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良好局面,是提高青少年體質狀況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