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精細化管理 個性化服務--北京探索社會管理創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01日 21時22分   來源:新華社

精細化管理 個性化服務——北京探索社會管理創新紀實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 盧國強)從“想辦事不知道找誰”到“七大員”面對面服務,從“腿勤嘴勤”到“雲計算”,從不知道矛盾升級到勸導員“主動出擊”,從生活不方便到享受“定制服務”……近年來,北京市全面創新社會管理,進行社會管理形態、服務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實現了社會穩定、百姓認可的“雙贏”。

    “小網格”裏的“大智慧”

    “這個‘雲’可不簡單。”11月30日下午,正在北京市東城區東外大街社區操作電腦的小李告訴記者,社區裏的各種信息,都匯集到電腦裏的“雲”上了。

    東城區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常衛説,東城區將全區劃分為589個網格,並根據網格實際需要,配備網格管理員、網格民警、網格司法員等“七大員”,同時引入“雲計算”理念,“整合全區人、地、事、物、情、組織等信息,形成了東城區的‘雲’”。

    東城區所有街道和職能部門都是“雲端”,通過數據交換平臺,可以得到來自區級雲計算中心的數據和系統服務,形成一個天上有雲(雲計算中心)、地上有格(社會管理網格)、中間有網(互聯網)的新型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支撐體系。

    “社區裏來了新住戶、誰家有孤寡老人,網格工作人員都會第一時間錄入,以後根據變化隨時修改。想知道什麼情況,點一下鼠標就一目了然。”

    東外大街社區書記韓秀花告訴記者。前不久,社區裏住進了一個租房戶,網格管理員當天入戶走訪時,這個住戶拒絕透露個人信息。“我們的‘格長’耐心地給他講政策,最後他不情願地拿出了身份證。”當這個人的信息被上傳到“雲”中,網格民警立即發現這是網上通緝的在逃人員,“還沒過夜,就被警察給帶走了”。

    “以前老百姓有事往往不知道找誰,久而久之對政府部門難免形成‘事難辦’的印象。現在我們每天都要在網格裏,居民有什麼事直接找我,我去給他們聯絡。”東外大街社區第三網格“格長”索春芝説。

    網格化管理後,工作人員每天“泡”在格裏,知道誰家有了糾紛,不用找就會主動上門。“現場能説通的,肯定不能讓矛盾再發展,要是現場不容易解決的矛盾,我們有網格黨員調解小分隊,還有社區調解組織。基本上能讓小事不出社區。”

    “唐僧隊”變身“潤滑劑”

    在北京市豐台區永善社區,活躍著一支特殊的“紅袖標”隊伍,這支名為“市民勸導隊”的隊伍幾乎清一色是退休的大爺大媽,每天在社區裏管著“不平事兒”。

    “師傅,您這車挺好的,放在這裡萬一被剮了蹭了多心疼啊。”76歲的大媽楊超男上崗了。

    “這麼大歲數,管什麼閒事?”

    “這是為您好,車停在停車場裏多安全啊,要不我替您把停車費出了?”

    ……

    隨意停車的司機被大媽們説得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把車挪到了不妨礙交通的地方。

    每天從早上7點到晚上8點,大爺大媽們在永善社區裏排班散步,遊商、不文明養犬、鄰里糾紛……大大小小的問題都成了勸導隊要啃的“硬骨頭”。從2007年成立開始,這支隊伍的勸導員就常遇到不理解、諷刺甚至謾罵的情況。

    “社區是咱們的家,先從自己做起,影響越來越多的人,社區裏的秩序肯定會好起來。”勸導隊員郭慶雲大爺説。勸導隊員本著“不勸動就不撤退”的“唐僧精神”,日復一日地進行“磨嘴皮”工作。

    “人心都是肉長的,這些大爺大媽不拿一分錢,他們每天給我講道理,跟我拉家常,我要是再不聽勸,有點太‘那個’了。”社區裏一個叫竇慶寶的飯館老闆曾經因為擺攤佔道,和勸導隊員打了多次交道。最終,被感動的竇慶寶不但不再佔道擺攤,還成了市民勸導隊的成員。

    如今,市民勸導隊日漸壯大,隊員從原來的幾十人擴大到二百多人,勸導的方式也變得形式多樣,成為老百姓和基層城市管理部門之間的潤滑劑。

    “個性化定制服務”暖人心

    家住東四地區的劉女士以前每天下班回家時,買菜做飯是一個讓她頭疼的問題:“路上堵車,到家六點多了,再去市場買菜、回家做飯,吃上飯要八九點。”

    東城區在社區推廣“1510便民生活圈”後,劉女士的難題解決了。“基本上從小區出來,走幾分鐘就有便民市場或者超市,買菜、買飯可方便了。”

    常衛告訴記者,在“1510便民生活圈”裏,市民步行15分鐘之內就可以享受到飲食、社區醫療、修理電器等多項服務,為了方便社區裏的孤寡老人、殘疾人,政府還採取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為他們進行“定制服務”。

    韓秀花説:“年紀大的老人,通過統一配發的‘小幫手’,可以一鍵聯通110、999、社區服務中心。天氣冷不想出門,打個電話給社區服務中心,通過網絡定位後,我們可以安排就近送餐上門。”

    崇文門外地區是北京繁華的商業區,由於沒有很好地解決市民出行“最後一公里”問題,這裡一度是“黑摩的”氾濫的地區之一。

    “我們小區大,人也多,送孩子去幼兒園要是坐公交車,得步行20分鐘到車站。”北京市民張穎説。經常要帶85歲高齡的老人到附近醫院看病的史小梅告訴記者,為了不讓老人受苦,他們只能選擇“黑摩的”出行。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們正在小區裏等“便民服務車”,幾分鐘的時間,一輛電瓶車開了過來。“這車特方便,招手就停,方便的地方就可以下車,還不收費。”張穎説。

    據了解,這種“便民服務車”共有8輛,每天早晚交通高峰時免費運行,主要路線是從各小區到附近地鐵站。自從今年5月“便民服務車”開通後,這個地區的“黑摩的”基本絕跡。

    “根據百姓切實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有效地解決了以往社會公共服務中‘政府埋單群眾不買賬’問題,實現了城市社會管理的精細化。”常衛説。

 
 
 相關鏈結
· 陳全國:推進社會管理維穩工作確保西藏長治久安
· 福建街道社區基層幹部赴港培訓加強創新社會管理
· 合力贏得和諧來:吉林創新社會管理推進平安建設
· 回良玉強調以社會管理的新成效造福於民促進和諧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