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下沉一線 夯實發展“地基”
——遼寧26萬黨員幹部深入基層服務群眾側記
新華社瀋陽4月17日電(記者馬義、王振宏、于力)春回大地,遼寧省各級黨政機關的黨員幹部就開始活躍在基層,探民情、聽民聲、取民智、解民憂,扎紮實實為千家萬戶送服務,為地方基層謀發展。
群眾高興地説:“幹部的身子沉下來了,機關作風好起來了,老百姓的心裏更暖和了。”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鐵嶺市西豐縣明德鄉橫街村沒有村級集體經濟,群眾生活困難。遼寧省畜牧獸醫局幹部付景武確定負責聯絡這個村後,立即動員和指導村民發展暖棚蔬菜等特色産業,扶持養殖大戶帶動全村發展畜牧業,為畜産品加工企業與有外出務工打算的村民牽線搭橋,讓村民就近就業,既掙了錢,又不遠離家人,全村面貌迅速發生了嶄新的變化。
遼寧省從2011年11月起全面開展黨政機關和黨員幹部深入基層為民服務活動,今年3月又啟動了黨員領導幹部直接聯絡基層黨組織的實施方案,並明確提出將其作為深化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舉措。全省26萬多名各級機關黨員幹部紛紛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和群眾家中,解決突出問題和發展難題。
遼寧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彭益民説,為了防止幹部下基層活動走過場,遼寧要求1116名省管領導幹部必須帶頭深入基層,做到“三個一”。即每人直接聯絡一個基層黨組織、一名基層黨組織書記和一戶困難家庭。省、市兩級黨政機關以機關處(科)室黨支部為單位與農村、社區、企業等基層黨組織開展結對共建,並進行實名制管理。
廣大機關黨員幹部“重心下移”後,已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52萬件,得到了群眾的廣泛好評。
從“下基層”到“駐基層”
遼寧黨政機關幹部下基層不單單是為“接地氣”,更是要“打地基”——夯實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基礎。為此,遼寧省委將工作重點放在幫助改變落後的基層黨組織面貌上,採取了向後進村選派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下派幹部駐村指導等多項措施,變“下基層”為“駐基層”。
通過走訪調查,遼寧省委組織部門發現全省有1115個後進村存在村級組織軟弱渙散、黨務村務管理混亂、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等一系列問題。
要想改變落後局面,首要是選拔一個好的帶頭人。2011年底,遼寧省從市縣鄉機關選派了1000多名熟悉農村工作、作風正派、能力較強的縣級後備幹部、年輕幹部到後進村擔任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同時還選派1600多名鄉鎮幹部進村指導。
海城市牌樓鎮南鐵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張雪飛指導村裏利用荒山資源,大力發展千畝雜交大榛子産業園;鐵嶺市曉明鎮前後屯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陳曉樂在“民情日記”中寫道:“衡量我在基層的工作有一桿秤,那秤砣就是前後屯村的老百姓。”
為切實提高第一書記的履職能力、更好地推進後進村整頓建設,今年2月,遼寧省委黨校專門對1000多名第一書記進行了培訓,讓他們更好地掌握政策、提高水平,確保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措施落實到位,讓農民得到實惠。目前,全省已有716個後進村確立了産業發展項目,235個村修建了道路、自來水、文化廣場等公益設施。
以“三學”促轉變
遼寧省委組織部組織一處處長趙建華介紹説,遼寧省委這次組織黨員領導幹部下基層不同於以往的走訪慰問,擺在第一位的是要帶頭向基層學習、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在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的過程中,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紮根於人民的創造實踐之中,以此促進機關作風轉變、促進基層組織建設、促進基層發展穩定。
朝陽市南塔街道寶亨社區活躍著一個由18人組成的金秋黨支部,成員年齡最大的86歲、最小的66歲。他們心繫朝陽發展,自發地在全國各種報刊上發表文章,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朝陽的歷史文化。聯絡這個社區的遼寧省黨史研究室黨員幹部看到這些事跡後深受啟發,研究室主任王意恒説:“拜群眾為師,是我們幹事業、長本領、增才幹的源泉;向基層學習,是我們轉作風、提效率、幹事業的不竭動力。”
遼寧省委組織部和遼寧省農信社的幹部在深入基層過程中,聽到群眾迫切要求改善農村經濟金融服務不足、信用環境較差的呼聲,於是共同研究制定了加強金融服務促進後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辦法,把全省後進村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額度由最高2萬元提高到5萬元,農戶聯保貸款額度由最高5萬元提高到20萬元。目前,他們已經為全省後進村累計投放貨款7.2億元,惠及農戶3.4萬戶,有效解決了後進村農民發展生産資金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