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1日電(“新華視點”記者)截至20日,全國收穫冬小麥3.18億畝。農業部預計今年全國夏糧增産已成定局,總産將創新高,夏糧有望實現“九連豐”,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躍上新臺階。
打破糧食生産“兩增一減一平”的生産怪圈,部分主産區遭遇較重病蟲害的不利局面,“九連豐”如何實現?種糧“高成本”“低收益”能否改變?糧食增産還能持續多久?“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病蟲害嚴重:如何實現豐收?
農業部最新信息顯示,今年夏糧生産面積穩中有增,預計夏糧面積達4.15億畝,比上年增加198萬畝;二是單産再創新高,預計畝産將提高20斤左右;三是全國11個小麥主産省均實現了增産。
增産來之不易。農業部監測,由於土壤墑情良好、雨水較多等因素,今年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麥區赤霉病偏重流行,全國發生面積達7000萬畝,比常年增加近2000萬畝。
“病蟲害雖重,但由於技術到位,有效避免或減輕了對糧食産量的影響。”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葉貞琴説,當前著力推廣“一噴三防”技術,通過噴施藥肥混合液,達到了防病蟲、防幹熱風、防早衰的目的,控制和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提高了小麥千粒重,這是今年夏糧豐收的關鍵之一。
在過去,這項技術一般是由農民自發開展,面積不大、效果不佳。而在今年,中央財政首次安排16億元資金,專項用於小麥“一噴三防”技術補助,加強技術輔導,實現了冬小麥主産區“一噴三防”全覆蓋。
今年夏糧再獲豐收,人的努力是主要的,但天氣的因素也是不錯的。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郭進考研究員説,今年對小麥生長最關鍵的幾場雨都沒拉下,分佈均勻,長勢均衡,多年少見。
種糧“高成本”:如何改變農民“低收益”?
“從水稻單季來看,機耕、灌水、收割、農藥、雜工,加起來每畝要400多元的成本,而且幾乎每年都要漲50元左右,糧價漲幅卻有限,每畝效益也就800元左右,小麥的收益還要低些,每畝好的也只有三四百元。”江蘇太倉雙鳳鎮種糧大戶朱桂林説,如果不是靠規模種植,根本無法維持。
江蘇射陽縣阜余鎮農民陳新華説,“農藥化肥幾乎年年漲,糧價漲得太少,種四五畝田不如出去打工兩三個月,確實收入太低了,”陳新華説。
“現在小麥價格較低,是所有糧食中最低的,這是個大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説,去年以來由於小麥價格較低,有相當一部分小麥取代玉米成為飼料用糧。因此,要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就要繼續適當提高收購價格,對比價關係進行調整,使其更趨向合理。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農業走到今天,日益顯出“高成本”特徵,成本上升後種糧比較效益下降,小麥儘管增産,價格提高,國家補貼增加,但畝均純效益增加很少。中央穩步提高糧食價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減少種糧成本和自然風險等,以改變這一問題。“如何應對農産品生産成本上升,來提高農業效益,至少不下降,是要突出解決的重點問題。”
多重因素困擾:糧食增産潛力何在?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人口總量每年增加700多萬、城市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萬,每年增加糧食需求80億斤以上。越是連年增産,離“天花板”就越近,出現“拐點”的幾率和風險就越大。
安徽省小麥高産攻關專家組副組長胡承霖説,先進科技到位必須建立在一定規模土地經營的“統”字上,千家萬戶落實先進科技困難重重。因此,抓好大戶、合作社等的規模經營,提高科學管理水平,是增産增收的重要途徑。
江蘇大豐市農委高級農藝師楊建華也表示,農村勞動力持續外流、糧食種植比較效益較低,農業“兼業化”趨勢明顯。防治農業病蟲害專業化種植是主要出路,一方面需要以規模化推動專業化,同時還要加強基層農技隊伍建設。
從社會化服務來看,去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4.5%,其中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2%,標誌著農業生産方式開始進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目前我國經工商註冊的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組織1.5萬個,統防統治面積超過6.5億畝次,有效解決了一家一戶防病治蟲難的問題。
“這些新的變化,體現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和要求。”韓長賦説,從今後的發展趨勢看,生産佈局將更加優化。在挖掘13個主産省糧食潛力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非主産省優勢産糧區和産糧大縣的作用,保障糧食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今後糧食生産主體將更多元化,提高糧食生産的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水平。(記者董峻、于文靜、楊玉華、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