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新華視點”記者 劉敏、王暉余、謝雲挺)國家統計局9日發佈的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1.8%,漲幅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為30個月以來,漲幅首次回落到2%以內。
4.5%、3.2%、3.6%、3.4%、3%、2.2%,1.8%,CPI數據似乎不斷下行。物價指數持續走低是喜還是憂?中國經濟如何在“控物價”與“穩增長”中尋求平衡?
CPI持續走低,會否按下葫蘆又起瓢?
“7月份食品價格整體相對穩定,是助推CPI持續下行的關鍵因素,翹尾因素回落也加固了這一趨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説。
專家們指出,過去CPI持續走高讓人憂慮,如百姓擔心票子毛得太快;如今CPI持續走低似乎也不讓人樂觀,如企業不景氣,人們掙錢更難了。
“CPI下降有利於百姓生活成本下降,但也要看到它的另一面。”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學家莊健説,“部分企業對國內經濟景氣度預期不高,企業生産意願不足。”
能夠體現企業生産擴張意願的PMI與PPI數據佐證了這一點,7月份的PMI為50.1%,已是連續3個月下跌;PPI也是多月逐步走低。
據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介紹,經濟增長下降1個百分點,CPI會下降0.5%至0.7%。
“CPI下行是經濟增速放緩的結果,但如果CPI持續下行,會進一步影響投資意願,導致企業盈利水平下降,反過來影響經濟增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對記者説。
專家分析,去年以來,包括人力、原材料成本在內的企業生産成本大幅提高,而以家電為代表的終端消費品價格卻不斷下跌,這些情況表明:一是中間環節裝備工業或商業利潤被壓縮;二是有效需求減少,這樣不容易調動實體經濟生産的積極性。
“企業是就業的穩定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要防止CPI走低引發的就業問題。”
談到下半年CPI走勢,專家也向記者表達了各自的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表示,穩增長措施將對價格産生“托底”效應,預計下半年對CPI的作用力度為1.7個百分點。
遲福林認為,今年下半年,CPI有可能繼續走低,但CPI走低的幅度可能會縮小,預計CPI漲幅總體水平維持在3%左右。
CPI持續走低,如何實現保增長?
事實上,今年以來,在外部經濟低迷和內需擴張動力不足的雙重影響之下,我國經濟增速已經連續多個季度出現下降。“三駕馬車”動力不足。
外貿受到海外市場萎縮影響,今年上半年外貿進出口總值告別此前兩位數的增速,同比增長8%。一些外貿企業在成本上升和訂單減少中徘徊;消費需求穩定但缺乏新引擎;投資增速也一度有所減緩。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接受“新華視點”記者採訪時如是評價經濟運行,國際經濟形勢仍不明朗需求疲弱、貿易摩擦加劇可能令外貿雪上加霜、國內控物價防通脹仍不能放鬆。
經濟增速與CPI增幅回落,為宏觀經濟政策提供了更大空間,這是許多經濟學家的共識,特別是7月份CPI再次探底之後,如何實現保增長?
經濟學者葉檀等判斷,通脹緩解為下半年貨幣政策打開了空間。“當前貨幣政策基調為穩健,但偏向寬鬆的勢頭漸顯,倘若經濟形勢仍不夠景氣,還有降息與降準的空間。但要把握政策的節奏與力度。
“政策空間還很大,我們一直以來都是壓著水花調控。”盛來運説。
事實上,二季度以來,一些穩增長的措施陸續出臺,央行一個月內兩次調低存貸款利率,一批事關國民生計的項目獲發改委批准,投資和需求拉動的力度逐步增加。
那麼如何尋求保增長的長遠發展,形成以內需為主體的經濟拉動呢?專家認為,改善收入分配製度體系是當務之急。
一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4%,低於GDP增長9.2%和公共財政收入增長24.8%的幅度。與此同時,消費佔我國GDP的比重不到50%,遠低於發達國家70%的水平,甚至低於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收入分配是關係到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問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説。“關鍵是在頂層設計上落實‘兩個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遲福林説。
CPI持續走低,為調整結構騰出空間
記者採訪中發現,相比前期高漲幅的CPI,眼下的物價漲幅已顯得緩和了許多,這也為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長遠發展騰出了空間。
例如,樓市漲幅趨於緩和,為調整商品房和保障房的結構提供了空間;車市漲幅趨於緩和,為調整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的結構提供了空間等等。
在經濟增速放緩過程中,一些企業和行業的結構調整也顯露出積極的因素。
“壓力太大!”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副主任潘建康接受記者採訪時連續説了好幾次這句話。但真正令他憂慮的不是開發區經濟增速和出口增幅下降,而是園區內企業如何轉型,更好地尋求新的市場。
據潘建康介紹,今年以來一個跡象非常明顯,以內銷為主的企業銷售量普遍增長20%至30%,而外銷為主的企業則相對減少20%至30%。
在昆山龍騰光電有限公司,為應對外接需求疲軟,公司已將內外銷比例由此前的7:3調整為6:4,同時縮減老産品生産線。“要不是加大內銷比例並調整産品結構,今年的營業額將更不‘好看’。”公司負責人説。
一些企業調轉“船頭”開拓內需轉型升級,另外一些企業則專注技術革新佔領世界市場。
“未來的電視屏幕將不但可以貼在墻上看,還可以捲起來放在揹包裏隨時拿出來看。我們的目標是,將顯示器做到一個毫米薄厚。”維信諾顯示技術公司研發中心主任高裕弟説。
專家分析認為,CPI持續走低,經濟增速放緩,為經濟結構包括産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機遇。比如在國際經濟低迷的形勢倒逼之下,今年前5個月,我國電子、機械産品貿易額增幅超過9%;而初加工産品為7%左右,且增幅逐月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