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記者劉巍巍、呂夢琦)清明節,一個清掃墓地、懷念先人的節日。時下,一些地方傳來有關“燒小姐”、“燒別墅”、“燒iphone5”的消息,引起社會熱議。透過這些紛繁奇異的祭品,如何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傳承文化精神,的確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大問題。
清明節是中國延續千百年的傳統節日,祭祖掃墓是其中一個重要習俗。如今,一盆成本幾元的鮮花卻要價數十元,祭品金豬動輒數百元,還有更加昂貴的“雙層別墅”、“iphone5”等等,這更加多樣的祭品、更加高昂的費用,沖淡著人們心中對先人的懷念,更讓人們看到了商家對經濟利益的“無底線”追逐。
昂貴的“代客掃墓”等業務的興起,同樣引起不少人憂慮。所謂祭祖掃墓,重在身到心到,身不到則要心到。現代人的全球性、全國性流動遷徙,的確使一些人親臨祭掃難以實現。不過,應運而生、收費昂貴的“掃墓”,300元十分鐘的“代哭”,真的可以承載起人們對親人的懷念嗎?長此以往,對先人的祭掃是否會演化為一種簡單的商業交易?
思如幽草,清明萌發,每個人心靈深處都有深深銘記的人。在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前後,一支蠟燭,一句問候,一束鮮花,都可以寄託哀思,都可以傳承情感。江蘇揚州近年推行網絡祭奠“微博化”,打破時空限制;遼寧盤錦開展家庭追思會等祭祀形式追憶前人故事,傳承先輩精神;江蘇蘇州市民政局和殯葬協會發出倡議,呼籲市民趁老人在世時多盡孝,讓其老有所養,不必借喪葬活動擺闊氣、講排場。如此種種,都值得倡導。
時代在變,清明節相關活動的形式也會變。活動當然可以多樣,但更重要的,是要讓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得以傳承。正如著名作家冰心曾説:“清明掃墓,雖不焚化紙錢,也可訓練小孩子一種恭肅靜默的對先人的敬禮。”
面對市場經濟的潮水蕩滌,多些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敬畏,減少過度商業化的推波助瀾,傳統節日才會在群眾中間傳得更遠,為人民提供更加持久的心靈滋養,鍛鍊國民更加豐潤的精神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