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新華社記者 傅雲威)從上半年的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總體經濟增速、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等多個關鍵指標呈現放緩或收縮跡象。某些分析人士據此質疑,在美聯儲退出貨幣寬鬆政策預期強化、國內某些領域金融風險有所積累之際,中國經濟能否抵禦增速放緩風險,能否完成結構性改革重任?
釋解上述質疑,不妨把中國經濟看作一艘前行中的巨輪:經歷長期高速航行之後,若繼續全速前進,續航能力會大打折扣;順應潮流適當調整速度,續航里程將大為延長。領航者目前正致力於提升巨輪的續航能力。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仍不算低。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為3.1%。其中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為7.8%,明顯高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5%和歐美日最高不超過2%的增速預期。
著名英國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指出,中國經濟總量如今已超過美國的一半。這意味著若中國按7.5%的增長率發展下去,將相當於美國經濟實現4%的增長。
較之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速及其財富創造潛力依然十分可觀,中長期看仍將是拉動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吉姆·奧尼爾預計,若中國在今後10年保持7.5%的增速,到2020年其經濟總量將達到16萬億美元甚至更多,人均國內生産總值(GDP)將為1.2萬美元至1.3萬美元。
從質上分析,本輪中國經濟減速顯然是當局主動為之,目的在於以改革推動經濟的優化質變。對此,英國《金融時報》指出,中國經濟增長的確開始放緩,這主要是政府政策造成的,因為北京正轉向更有質量的增長,而非為了增長而增長。
更有質量的增長,當然與更有質量的政策相關。當前,在中央關於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加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力度、加強民生保障以及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等改革思路指引下,中國政府經濟改革措施正不斷具體化、細化、更加富有針對性、指向性。
從取消調整行政審批事項到促進利率市場化,從淘汰落後産能到促進貿易便利化,從公平稅負到醞釀全面開放鐵路建設市場,最新改革措施敢於涉足敏感領域,富於開創精神,體現了決策層直面“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的決斷。
例如美聯社指出,在經濟增勢放緩背景下,中國政府近期依然命令上千家企業關閉過剩産能,相關行業包括鋼鐵、水泥、銅和玻璃等。這表明,中國政府對調整經濟是認真的,決心推進一次痛苦的經濟調整。路透社、法新社等媒體則認為,淘汰大批落後産能將有力促進産業升級和調整,併為相關經濟改革奠定良好基礎。
從相關新政策的執行效果來看,當前一些政策已經發揮效用,一些領域開始發生積極變化。
在一系列鼓勵性政策扶持下,上半年主要反映服務業活動的第三産業同比增長8.3%,6月匯豐服務業PMI指數的就業分指數保持在52.6的較高水平。對此,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濱指出,這反映了服務業增值稅改革、對中小企業減稅和信貸支持等政策的影響。
在治理“三公消費”、鼓勵信息消費等政策作用下,中國消費結構漸次優化,某些領域的高端消費收縮而中低端消費擴張。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2.7%。商務部指出,大眾消費平穩增長,説明消費增長更加實在。
在此背景下,一些國際投資機構已從最初的擔憂、唱空,轉向理性解讀改革帶來的新現象,以使其投資策略適應中國經濟的新節奏。
一方面,摩根大通、花旗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近期均下調了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與官方目標進一步趨近;另一方面,一些國際投資者開始反思,近期是否因反應過度,超賣了中國資産,錯過了投資機遇。
睿智者認識到,當前中國經濟增速適度放緩,一定程度上是自我調控的結果,既是結構調整轉型的必經階段,也契合了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大趨勢,從長遠看將為全球經濟注入全新動力。
實踐證明,不論外界唱多或唱空,均不會影響中國穩步推進經濟改革的決心。依託切實有效的改革措施,中國經濟巨輪終將從高速航行模式調整為更為集約、更加內生、更可持續的模式,在既定航道上行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