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有節必過,沒節造節也要過——商家緣何熱衷造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8月13日 19時32分   來源:新華社

有節必過,沒節造節也要過——商家緣何熱衷造節

    新華社杭州8月13日電(記者 張遙、曹典)今又“七夕”。傳統“乞巧”寓意的“女兒節”被演繹成了“中國情人節”,在各路商家五花八門的促銷簇擁下,成了一場情感消費的狂歡。

    從西方情人節、聖誕節到父親節、母親節,再到最新走紅的“8·3男人節”、電商炒熱的“雙十一光棍節”……“有節必過,沒節造節也要過”已經成為消費領域一大趨勢。商家為何如此熱衷造節?

    商家掘金“節日”消費

    當民俗專家和網民還在爭論“七夕”到底是“情人節”還是“女兒節”時,商家早已摩拳擦掌,把節日氛圍炒得火熱,只等人氣爆棚,賺到盆滿缽盈。

    相比商家的熱情,消費者的反應似乎比較平淡。“節日太頻繁了,傳統的、法定的再加上網上炒起來的節,一個月要過好幾次。”就職于杭州一家公關公司的馬明輝説,“現在除了生日和結婚紀念日,其他節日我真有點‘消費疲勞’了。”

    不過也有人認為,節慶經濟看似冷清,是因為人氣從實體店轉移到了線上。隨著網購的興起,互聯網已逐漸成為節日經濟的強勢推手。

    各式各樣的“情人節”之外,被網絡炒熱的“雙十一光棍節”屢次引爆網購熱潮。更有電商“無中生有”造出的購物節,京東、蘇寧等掀起的“8·15價格戰”,引來各路電商紛紛應戰,再掀網購潮。

    以“七夕”為例,網上商家紛紛出招掘金情感消費。把自己“打包”成禮物送戀人,這個在影視劇中常常出現的橋段,眼下也成了快遞和網購平臺精心策劃的情人節禮物。今年“七夕”,中通速遞與聚划算聯合推出這項服務,購買者被打包成“七夕”特製大禮包運送到目的地。五花八門的“七夕大禮”還有不少,比如一些保險公司在網上開賣“愛情保險”。

    頻頻造節拉動消費

    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商家熱衷造節,拉動消費是顯而易見的驅動力。以近幾年興起的“網絡造節”為例,僅是去年淘寶“雙十一”當天,淘寶、天貓的銷售額達到191億元——不到半天便完成了當年“十一”黃金周上海395家大中型商業企業5000多家網點的營業收入。

    淘寶旅行的統計顯示,截至8月12日,網絡預訂“七夕”當天的酒店客棧數量達到12000間,同比增幅超過400%。餐飲行業的情侶套餐通過微博等網絡營銷,也贏得不同人群的青睞。而對於“愛情保險”等理財型禮物,聚划算市場部負責人劉博認為,相比鮮花巧克力,理財型保險更實用,也代表了對雙方愛情的心意。

    “商家搭上七夕、光棍節等名目促銷,就像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婚戀專家、中國紅娘網總經理羅仙林説,商家更多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促銷造勢,再加上媒體和網民的關注:“世界上本沒有節日,過的人多了,自然成了節日。”

    另一個規律在於季節性促銷。天貓總裁張勇此前表示,選定“雙十一”作為促銷節,除了“光棍節”契合網絡文化之外,11月剛好是國慶促銷過去、聖誕元旦還沒到來的時機,又趕上秋冬換季添置衣物用品,本來就存在購物需求。

    “沒有節日也要創造節日,很多商家都是這樣做的。”北京一家影業公司的總經理陳渝説,“促銷活動需要噱頭,就像電影上映要趕檔期,情人節等節日往往是相關電影的最佳檔期。”

    促銷還需守誠信 造節也要重文化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表示,節日本來是生活中的一種儀式化慶祝。商家在節日當中越來越多地起到推動、造勢的作用,這無可厚非,但消費者對待節日應該有理性的態度。

    “如果把文化和表達內心情感的部分忽略,‘造節’只是一味關注物質滿足,甚至讓節日變成了奢侈腐敗的藉口,這顯然是背離了節日的初衷。”楊建華説。

    “商家在推動節日消費時,應該把文化品位做出來,對文化本身要有起碼的尊重。如果節日促銷只是借助炫耀攀比心理,也會引起消費疲勞。”杭州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傅立群説。

    頻繁促銷之下,誠信也是商家需要堅守的底線。去年轟轟烈烈的“8·15”電商大戰,幾大巨頭因為涉嫌價格欺詐,最終被開出罰單。而在傳統線下的商超促銷中,“明降暗升”的打折貓膩也早已飽受詬病,讓消費者失望,最終受損的仍有商家本身。如果“造節促銷”不能堅守誠信,喧囂過後只能是“一地雞毛”。

“七夕”變:今天我們因何“七夕”

    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記者 廖翊、周瑋、璩靜)13日,在這個史上最熱的夏天裏,我們如約與古老的“七夕”相逢。銀漢迢迢,金風玉露,月下乞巧,情侶雙雙……古往今來,天上人間,我們因何而“七夕”?

    “七夕”熱:誰被誰“七夕”?

    半個多月前,電影《宮鎖沉香》張貼海報,以“七夕”為廣告詞,把“七夕”定為首映日。一部寫閨蜜之情的戲,與“七夕”何干?

    其實,這種不知所以的“勾連”無所不在——

    北京西單商業圈。珠寶、手錶、巧克力、服裝、箱包、化粧品等,紛紛打出“愛的標語”吸引消費者:浪漫寶石1.7折、七夕購物大免單、告白送對戒、燭光晚餐三折起;

    貴陽某百貨商城。“七夕”大幅海報上,“吟詩作對、相約七夕”廣告詞煽情醒目,圖片配上的是紅唇洋酒高跟鞋;

    廣西南寧。“浪漫七夕把她帶回家,低總價婚房一網打盡”海報隨處可見;

    浙江某汽車4S店。宣稱“在買車和試乘試駕環節中,融入‘真情告白’互動遊戲,讓賣車現場變成有緣人牽手的地方”;

    河北保定。“七夕”的商場門口,一對對情侶在高溫酷暑下舉行“熱吻”大賽,獲勝者將得到商家獎賞;

    虛擬世界也不甘寂寞:“淘寶網”上與“七夕”相關的“寶貝”達150萬件之多,微博微信上滿是秀恩愛、秀禮物、秀燭光晚餐的片段。

    不止於此,全國各級電視臺,早早策劃的“七夕歌會”、各類相親節目,更是不放過“金風玉露相逢”的好時機……

    “氣氛都被商家營造好了。”天津音樂學院一位學生説:“不過這個節,好像不看重感情一樣,我們已經‘被七夕’了。”

    “七夕”變:今夕是何夕?

    拂去“七夕”利來商往之雲翳,民俗學家李漢秋為我們細説了“七夕”本來之“相”。

    “‘七夕’又叫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是紀念紡織女神織女的。人間女子七月初七晚上向織女乞求心靈手巧,所以,乞巧節是古時女子的節日。”

    “乞巧節”何以變成了“情人節”?李漢秋分析,這應與中國傳統的星辰崇拜相關。

    “農耕社會的中國人以觀星象看農時,注意到在銀河的東西向,牽牛星和織女星隔著星河相守相望,於是鋪陳出一段牛郎織女天河配的浪漫故事。女子在乞巧時,也祈求愛情婚姻——夜深人靜時,豆架瓜棚下,如果能聽到天上織女跟牛郎的竊竊私語,終身姻緣將會很美好。”

    李漢秋認為,傳統“七夕”的乞巧等節俗難以吸引現代青年,而其所衍生的愛情傳説演變為“七夕”新的主題,與時代相融合。

    也有專家看法不同。在中國民協民間文化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柯楊看來,傳統的“七夕”乞巧節與牛郎織女傳説之間不可輕易地畫上等號,“前者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女兒節,後者是一個悽婉的愛情傳説,兩者有明顯的差別。”

    專家們可以各執一詞,但對於今天的“小兒女”們來説,無論月下乞巧還是鵲橋相會,與他們的生活都相去甚遠。“七夕”之夜,豆架瓜棚已然遠逝的今天,他們還會抬頭望一望看不見銀河,也看不見星星的夜空嗎?

    “七夕”辨:商造也“文化”

    “從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到中秋節,歷史上我們認為有文化意義、流傳至今的節日,似乎都可以看到‘商造’的影子。”面對“商造節日”話題,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民俗學者施愛東如是表示。

    施愛東認為,“商造節日”盛行,是社會發展的一種需要。“比如,千百年來,‘七夕’是女兒節,乞巧節。到了今天,中國的女孩不需要做女紅了,時代發展淘汰了‘乞巧’訴求。但是,人們還是有精神的訴求、情感的訴求,於是,‘七夕’成了情人節。而商家借此來打造節日,促銷商品,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有觀點認為,商造節日重“商”而輕“文化”,也許只是曇花一現。但施愛東不這麼看。“商人對社會需求是最敏感的。現在的中國社會和過去大不一樣,過去人們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來‘培育’某種文化,而現在的人更多的是用錢來購買文化生活。可以想見,商業在節日文化中佔的比重會越來越重,這是不可逆轉的。”施愛東説。

新聞背景:有多少節因“商”而熱

    新華社杭州8月13日電(記者 張遙、曹典)“有節必過,沒節造節也要過”已經成為消費領域的一大趨勢,借助商造的節日,各路商家賺到盆滿缽盈。

    二次演繹型:“雙十一光棍節電商促銷”。起初因為11月11日形似“四根棍子”,讓這一天成為網絡單身青年追捧的“光棍節”。近年來,以淘寶、天貓為首的電商紛紛在這一天展開促銷活動,屢次引爆網購熱潮,僅是去年淘寶“雙十一”當天,淘寶、天貓的銷售額達到191億元——不到半天便完成了當年十一黃金周上海395家大中型商業企業5000多家網點的營業收入。

    由此及彼型:“3·14白色情人節”“8·3男人節”。過完西方情人節、三八婦女節,商家們又開始挖掘關聯日期的消費潛力。比較常見的説法是,“2·14”是男方給女方送禮物,到了“3·14”則輪到女方回贈。至於“男人節”,則是日期上與婦女節相呼應。不過相比寥寥幾個企業試行男員工放假,商場裏隨處可見的男士商品打折明顯更為熱鬧。

    無中生有型:“8·15電商大戰”購物節。京東、蘇寧等電商企業在8月15日這天發起價格戰,引來各路電商紛紛應戰,再掀網購潮。不過去年的“8·15電商價格戰”被指涉嫌欺詐,最終發展改革委介入,三大電商巨頭被開罰單。

    望文生義型:“5·20情人節”“12·12要愛要愛節”。這是兩個由諧音引申出的節日,被賦予了“要大聲説愛”的意義,禮物顯然是表達愛意的直接方式。在這兩天,不少商場、電商會推出大規模的打折活動,為擴大促銷範圍,商家更將“説愛”的對象由情人擴展至父母親朋,借機銷售各種奢侈品、珠寶首飾、保健品等送禮佳品。

    推波助瀾型:“父親節”“母親節”“2·14情人節”。這是3個最初由西方引進,卻在國內的炒作中越來越火的節日。在其來源中,它們分別對應著一段與父親、母親和情人相關的感人故事,人們在節日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致以愛意。而在商家眼中,它們更多代表著向三種特定人群送禮的良機,為此,他們會量身訂制地提高康乃馨、玫瑰的售價,促銷養生保健品,也會借機推出酒店、餐館等“情侶專屬”的優惠活動。

    花開遍地型:“桃花節”“杏花節”“油菜花節”等等。桃花、杏花、油菜花;櫻花、梨花、牡丹花……花開在哪,節便跟到哪。在搜索欄輸入“桃花節”,成都、天津、上海、台州各地的桃花節紛紛涌現,真是花開遍野,節慶遍地。這類節日大多是當地政府、商家為拉動旅遊而造,除了門票收入外,相關餐飲、住宿等配套設施收費同樣不菲。

 
 
 相關鏈結
· 中國反釣魚網站聯盟提示:七夕節網購要防騙
· 歡歌笑舞慶七夕 中國海南七仙溫泉嬉水節開幕
· “愛在日月潭·海峽兩岸七夕牽手會”圓滿落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