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李崢巍、林苗苗、魯暢)國慶“黃金周”第一天,天安門廣場迎來11萬人冒雨觀看升國旗。然而,人群散去後,垃圾留在廣場、公眾隨意躺坐……不文明現象一一顯現。
本是陶冶情操的旅遊休閒,也成了折射遊客文明素質的多棱鏡。10月1日開始施行的旅遊法將“文明出遊”從道德感召明確為法定義務。遊客不文明出遊現象卻依舊存在。
遊客不文明“痼疾”仍存
國慶節到天安門廣場看升旗是國人愛國之情的直接表達。遊客帶來崇敬之情,留下的卻是令人尷尬的場景。
早晨6時20分,升旗儀式完畢,人群漸漸散去。在天安門城樓東側地面上,剛剛離開的遊客留下了大量的食品包裝袋、紙屑、果殼,有的垃圾還“點綴”在花壇的邊緣。一些一次性塑料雨披被揉成一團,散落地上。
北京環衛集團天安門作業隊承擔了整個廣場的垃圾清除工作。按照分工,僅在城樓西側就有15名環衛工人專門負責清掃升旗儀式後的垃圾,左師傅就是其中的一員。“升旗後,我們從地上清理出的垃圾足足裝了二三十袋。”左師傅介紹。
時至中午,廣場上的人漸漸增多,隨手丟棄垃圾現象更加凸顯。在天安門城樓西側,一位中年男子正蹲在排水井蓋旁邊,隨手將剝下的雞蛋殼扔在井蓋上;在廣場南側的花壇旁,留在花卉邊上的竟是一團團衛生紙和食品包裝袋,碎紙屑散落旁邊。
北京市政市容委數據顯示,從9月30日12時,到10月1日9時,天安門地區收運可回收垃圾達4720公斤。
“天安門廣場代表著北京,也代表著中國,是國外遊客眼裏中國的象徵。”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旅遊管理學院教授韓玉靈認為,遊客在這裡一言一行,不僅代表自身的文明素質,也向世人展現著中國人的文明素質。
行人交通不文明現象在天安門廣場周邊也有顯現。南河沿大街路口是遊客前往天安門廣場的一個重要通道。記者觀察發現,僅僅在紅燈等候的幾十秒間,就有超過30人先後闖過路口,對路旁交通協管員的規勸與引導全然不顧。“行人‘搓堆兒’過馬路,平時就難管,人一多,我們管起來就更費勁了。”交通協管員表示。
旅遊者不文明行為的“成本賬”
“很多遊客在家習慣怎麼樣,在外面依舊怎麼樣,無意識地就把垃圾扔到了地上。”北京市旅遊委副主任宋宇認為,個別國內遊客在景區的文明表現多是“無意識行為”。然而,專家也指出,個人“無意識”的不文明現象為社會管理增添了許多成本。
北京環衛集團天安門作業隊隊長劉家龍介紹,每年“黃金周”期間都是他們最繁忙的時段。“今年國慶節期間,天安門作業隊除了日常配備的103名環衛工人外,還臨時增配環衛工人450名,確保24小時3班倒。”
作為天安門廣場內環衛責任片區的負責人,一位楊姓的環衛人員向記者介紹,該片區涵蓋廣場靠近東側入口的位置,人流量較大,垃圾清掃任務十分艱巨。
“我們從早上五點開始,一直堅守到下午兩點。之後還有同事接替,目的就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打掃。”該環衛人員表示,片區內共安排了7名環衛工人,每人負責一塊具體的區域。“在八小時工作時間內,我們除了吃飯和上廁所的時間外,基本不能離開崗位。”該負責人介紹,他們需要保證垃圾在規定時間內得到清理。
劉家龍介紹,天安門廣場遊客眾多,其清掃標準也十分嚴格。“目前,天安門廣場的垃圾清理要求為15分鐘內必須清理,比此前的20分鐘內清理提升五分鐘。”他表示,這樣做就是為了保證天安門廣場的乾淨整潔,也是為了提升遊客的觀光體驗。
在通往天安門廣場的王府井路口,環衛工人于冬靈正冒雨清掃垃圾。她介紹,以往該片區每日能運出兩車垃圾,但在國慶節期間,幾個小時的垃圾就能塞滿兩車。“遊客扔在地上的包裝袋、紙屑、飲料瓶太多了,我們需要不斷清掃。”她介紹,“黃金周”期間其所在部門增配了一些人手,以應對清掃工作的壓力。
“倡導旅遊者文明出遊,從法律層面規定旅遊者的義務,本身就是保障更廣大旅遊者的權利。”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旅遊管理學院教授韓玉靈認為,旅遊法施行傳遞出國家對於遊客素質、遊客文明修養的看重,也保障著其他遊客擁有同等享有旅遊資源的權利。
提升遊客素質 須加強教育引導與自律
北京市旅遊委副主任宋宇表示,天安門廣場遊客不文明現象近年來有所減少,説明遊客的素質有所提升。然而,天安門廣場環衛工人認為,部分文明出遊的“痼疾”很難徹底根治。
對於頻頻暴露出的遊客不文明現象,韓玉靈認為,這反映了我國旅遊産業快速發展和旅遊者文化素質提升相對遲緩之間的矛盾。
北京市旅遊委副主任宋宇指出,景區的管理者應對遊客不文明行為進行友善提醒和勸導,達到説服教育與引導的目的。
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張廣瑞認為,旅遊景點管理部門應當提供完善便利的設施;另一方面,社會各方面也應當對遊客進行提醒與引導。
10月1日,旅遊法正式施行。韓玉靈認為,法律的強制性措施固然重要,但強制性、懲罰性的措施只是一個輔助手段,根本解決方式依舊是自我約束。她認為,文明習慣的養成要通過教育來實現,但更關鍵的在於遊客自身主動提升文明素養。